English

博雅通达的台湾学人散文

2009-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古远清 我有话说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周志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春节过后一个月,《台湾学人散文丛书》一直摆在我书桌上最显著的位置,成了我百读不厌的书。其中一些幽默篇章,我边读边笑,

以至笑出泪来。为了怕家人疑为“神经”,我干脆关起门来孤芳自赏。

这套散文集共出版了周志文的《第一次寒流》、龚鹏程的《多情怀酒伴》、黄碧端的《昨日风景》、颜元叔的《烟火人间》、林文月的《三月曝书》、汉宝德的《建筑笔记》、马森的《旅者的心情》。即将推出的还有尉天骢、陈芳明、金恒镳等人的作品。

这套由台湾学者周志文主编的丛书,其特色在于:

一是名副其实的学者散文。所谓学者散文,通常是指有雄厚知识背景的作者所写的有关诗书人生的抒情小品,人文景观的游记,世道人心的记述以及序跋、日记、书信、杂文、幽默短章。这些记述或短章,均不是学问的延伸,而是学问之外的另一片天地,尽得性情之真。作者们常以生动自然的语言转述典故、俗谚,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相结合。博识与机智,是它们的共同特征。学者散文另有一些作者不在学院围墙之内,他们所写的博学而富于情趣的作品,广义上也叫学者散文,如内地的李国文、台湾的王鼎钧的作品,但《台湾学人散文丛书》的作者,不属于此类。他们清一色是把文化传承与创新当做首要任务的高等学校教师,如丛书总主编周志文是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颜元叔是台湾大学外文系教授,马森先后执教于台湾师范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等,陈芳明为台湾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林文月拥有学者、作家、翻译家三种身份,黄碧端曾为台南艺术大学校长,龚鹏程的经历更广泛:博士、经生、官僚、教授、人天师范。他们的作品,均是学者身份的自然流露。这里没有好为人师的牵强,而有的是才子、仙家、剑客、文化传播者的赤子情怀。他们的学思、怀抱、交游、情感皆袒露在字里行间,读之如沐春风,如闲庭信步,是一种美的享受。

二是台湾学者散文的优秀代表。学者散文也并不是凡专家教授写的作品均称学者散文,而是具有学者身份的作家所写的高格调兼备才学识的文化小品以及知性与感性密切结合的散文。他们比一般学者,更重视文化命脉的承接、文化人格的塑造,有很强的学问优越感与玩弄词语的兴致,在关注社会的同时注意文章的博雅通达,和自我形象的风流倜傥。如周志文的散文,表现了我们时代被遮蔽的一面,其意图不是昔人说的“《诗》亡而《春秋》作”,而是如有的学者所说的“《春秋》亡而《诗》作”了。再如龚鹏程不仅写出了自己和国学大师钱穆、小说家高阳、诗人周弃子、哲学家傅伟勋交往时的深厚情谊,而且写出了他们作为有骨气的文人不曲学阿世的崇高品德。作为文章的知性之美,龚鹏程的散文着重义理、气格,同时又富有婉约、情韵的感性之美。当代建筑学家汉宝德,以化外的灵手描述西方建筑,漫步文化之旅,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开拓他们的情感领域。黄碧端文如其人,她用素朴之笔写时光声音,借鉴黑白电影的手法描时代之目,其文理性与感性交错,在许多篇什中显露出优雅的城府,难怪被著名编辑家痖弦称之为“穿裙子的士”。

三是形成了这个群体的独特风格。风格是作家在题材选择、主题提炼、创作方法运用等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美学观点。它不仅牵涉到作品的艺术形式,还与作品的思想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如果用两句话来概括“台湾学人散文丛书”的风格,那就是博雅通达,深情隽永。在总体风格下,每个人另有自己的特色,如黄碧端的碧净端丽不同于林文月的平易深邃;汉宝德对理性文明的拥抱,亦有别于陈芳明对往事的情怯与忘却。再如颜元叔借莎士比亚讽喻芸芸众生的市井百态,妙趣横生,在另一些文章中文白夹杂,中英文并用,完全不同于马森的平和与平衡,亦不同周志文对生存环境所呈现的和平感受,和《新天堂乐园》中体现的沧桑感。

四是与内地的学者散文形成了一种互补格局。内地的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表现传统文人的内心冲突,体现自然山水的人文意义,尤其是颠覆杨朔模式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台湾学人散文并没有杨朔或秦牧式散文的羁绊。周志文、颜元叔、龚鹏程散文所表现的红尘掠影和对现代社会的批判以及环保意识的觉醒,均比余秋雨们早;林文月在描写留学生涯及中西文化碰撞方面,也为林非所不及。特别是他们作品中表现的放逐主题及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潘旭澜的作品中也是找不到的。这里要特别提及的是汉宝德笔下的伦敦公园、浪漫道上的山城,黄碧端的《车过英法海峡》、周志文的《布拉格的鸟》、马森的《莫斯科之春》,其中所写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及流露的文化游子情结,在贾平凹散文中也较少见。

台湾学人散文与内地同类作品不同之处,还在于表现了境外华人移民生存经验和生命体验。像黄碧端的《跨越传统与当代的汉学家:敬悼周策纵老师》等篇,便是她形塑族性记忆的重要文化想象场域。台湾学人散文另有一个重要题材是乡愁,这与内地作家“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狭隘故乡情结也不相同,如颜元叔笔下田间的渔业、山村的黑夜、菜籽与香油,所写的无不是富于民族特色的故园风味和饱含泥土气息的童年记忆,从中体现出对故乡杜鹃啼血式的呼唤,比一般作者写的乡愁更加沉重,更富于浓厚的忧患意识和悲悯情怀,更富现代意义的美感,同时也更有离散意味。本来,乡愁及与此相联的放逐感和认同焦虑,几乎是所有离乡背井的华人的共同情结,也是台湾学人的共同母题。只不过在这套丛书中有人写得多,有人写得少,或来不及收入集子里罢了。

很多人均认为学者散文要写得好,要做到声名远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作者的身份。就“台湾学人散文丛书”而言,这些散文集之所以赢得读者的青睐,主要不是他们的游学经历或担任职务的显赫,而主要来自他们的表现技巧。像马森称温哥华是天堂,但是“无人”的天堂,这包含着多么复杂的感受,其中所写的异域生活方式与故土中华的不同,很耐人咀嚼。此外,林文月的《苍蝇与我》,透过苍蝇与人的周旋即主人对它展开的追捕厮杀,我们仿佛感受到了作者因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及繁忙工作所伴随的沉重压力,以及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所带来的孤寂感。文中的苍蝇是一种象征,它象征环境的丑陋,又似乎象征着生命。作者憎恶它,有时又在特种语境下饱含着同情与怜悯。这些象征意丰富而不确立,主人对它的情感复杂多变,使其涂上一层朦胧色彩。在状物形象、比拟精巧以及谋篇上由物及人、以小见大方面,此文堪称富于生活情趣且耐人咀嚼。这类作品还有颜元叔写开会放假、商场菜铺,写假日庭院和懒猫之态,均有独具慧眼的发现。其中《箱子的烦恼》综合运用了夸张、变形、排比等手法,渗透着反差的张力,层层推进,强化了作者批判和嘲讽野蛮装卸的效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