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化价值对出版业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2009-05-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慎 我有话说

文化产业要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评价标准

出版业的价值在行业以外

出版集团老总分三类:做产业,做文化,做文化与产业的结合

激发全民读书热情,政府要做的工作有许多

建设书香社会,

人人有责

不管是“民进国退”还是“国进民退”,统一于股份制,对双方都是一个提升

出版主业包括核心层、紧密层与外围层三个圈层

读书报您一直呼吁应优化目前出版产业的评价体系,更加注重文化因素在出版产业中的价值评估,这也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认同。但产业的经济指标,如销售码洋、资本规模等都很容易量化,而文化价值如何量化?或者说如何使无形的文化价值变成推动出版产业有形的动力呢?

王建辉:《中华读书报》始终关注出版业的文化价值问题,很好。记得几年前对我的一次采访,主题也是高扬文化的理想。前几天,另一家媒体也给我一个有关文化的采访提纲。看来,大家都注意到目前出版业在文化层面出了一点问题或者偏差。

我们目前做的产业评价中确实存在重产业轻文化的问题。也确实为人诟病,前几天与原副署长桂晓风同志通电话,他也提到正在做的出版社评估中,资产在评估中的权重太大。文化产业毕竟不同于其他产业,要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评价标准。

文化价值如何量化是一个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要有一个课题组去做专门的研究。今年初,我在《出版科学》上发表过一篇《出版业评价体系创新的五重关照》,不久前见到人大出版社的周蔚华,他说准备让研究生沿着我那篇文章的思路,去做硕士论文。我觉得,总会有办法找到一些公认的东西,比如,出版社的承担国家重点项目的能力,出好书的能力,在国家三大奖中所占的比重,品牌价值与社会影响力评价,读者影响力指标(如三联书店在读者心目中的位置),等等。

如何使无形的文化价值变成推动产业有形的动力,也是难题。出版是吃文化饭的产业,对文化价值的认识就显得更重要。文化价值的转化,一是向产品本身转化。中外出版企业的成功范例都昭示:产品(传统是图书,今后将包括各种形式的内容产品)的文化价值决定了其市场价值。当然这里的文化不仅指高雅文化或者学术文化,但一定是某种能够激发人们精神需求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正是文化的价值,文化的力量。所以,只要出版社的管理者认真去探索,不断发掘出潜伏于市场之中、未被注意的文化价值,就能开发出带来真金白银的文化产品。

实现文化价值的转化,二是要向企业管理转化。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具有一种高人一筹的企业文化。成功的企业文化肯定能带来巨大的财富。这个是实践证明的。中国出版业目前还比较缺乏高水平的企业文化,毕竟刚刚从事业体制转变而来。但大家也都在努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比如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就确定了“崇文、惟诚、务实、创新”的理念,随着这些理念成为员工的职业原则,企业文化也就转化成促进发展的动力了。因此,文化是一种生产力,而出版产业的职责就是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无论出版产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出版企业也只有围绕文化价值才能生存、发展。

出版业的价值在行业以外,这个观点也很重要。在为世纪出版集团十周年华诞举行的“转企改制后中国出版集团建设高峰峰会”上,陈昕同志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我很赞同,我有这样的想法,陈昕同志形成了文字。有一个很好的例子,袁隆平的关于水稻的书,是亏损的,但这本书所总结的水稻培育理论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却极其巨大。

读书报目前各地出版集团都在谋篇布局,大有合纵连横之势。但我们发现其中也有注重资本运作而轻视出版核心――内容资源整合的倾向。您对此有什么样的思考?

王建辉:近段时间以来,国家对出版的政策导向是做产业,必定会有以资本为中心的运作方式的出现,这对于出版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在有关出版集团的运作上,不同的掌门人有不同的思路。我给出版集团老总分三类:做产业,做文化,做文化与产业的结合。他们有代表性的三个提法:“做战略投资者”;“做中国的文化脊梁”;“市场眼光,文化情怀”。

我个人认为,出版做产业的最后趋向,一定要回到文化,这是落脚点,不然“此路不通”。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文化是内容,产业是载体;文化是方向,产业是动力。出版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的融合。长江出版传媒集团坚持出版产业的文化方向,遵循产业的基本规律,“以全流程,新媒体,大视野”为产业发展目的,追求成为中国最有特色、成长性最好的出版传媒集团。

读书报最近,温总理在世界读书日期间视察了商务印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强调“不读书的民族没有希望”。但是,目前中国普通民众的读书率却持续偏低,形成了“下冷上热”的局面。而出版业又是一个消费导向型的产业,消费者读书的多少对于产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您认为激发全民读书热情、促进消费者购书,政府、出版机构和消费者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王建辉:近来有几次关于温总理谈读书的报道,我都认真看过。“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国家领导重视读书,让我们很感动。

激发全民读书热情、促进消费者购书,政府、出版机构和消费者各有职责,但首先是要提高认识,读书与图书消费,不是一个出版业的问题,全民的阅读水平是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

政府要做的工作有许多,拣主要的说,一是广泛号召与推动,如建立全民读书日,开展全民读书月活动,建设农家书屋等等,中宣部与新闻出版总署已在致力于这些方面的工作。二是国家机关与领导干部带头读书,引领全民阅读,报载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启动,主题是“强素质,作表率”。广西区书记郭声琨向全区领导干部赠书并写推荐信,指出读书应当是领导干部的一项基本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充实更新知识的重要方式。三是要创造一些具体的条件,我想甚至于在公务员的工资结构中,设置一个确实能用于读书的书报费,不是一种变相补贴,也许会有相当的推动。

出版者的责任从内与向外及其结合看,是三个层次,一是向内提升书业的出书能力,要出更多的好书;二是连接内外让读者知道有好书,并打通好书与读者面见面的通道;三是向外承担更多更好的责任,作为建设阅读社会的源动力之一,做更多的呼吁与实际的工作。

消费者的责任,一是明确书香社会的建设是全民的责任,人人有责,多读书读好书,关系到文化的传承与延续。二是自我提升阅读自觉与水平,读书好,读好书,应当成为文明的社会风气,这样提高国民阅读率才有保障。

读书报民营书业日益走上前台,但是我们也听到一些学者的担忧。大家认为,民营书业总体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的社会效益,许多图书产品都是浅阅读、快餐阅读的内容,缺少文化深度和文化积累。随着民营书业与国有出版业的进一步融合,会不会使我们的出版业变得更加浮躁和急功近利呢?

王建辉:你对民营书业的总体判断是八九不离十的,但也有一些民营书业开始在做文化或者说做与文化的结合。所以,说他们是新文化生产力的代表也是有道理的。

国有与民营确在融合,这种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民营在合作中也由被动开始变为主动,主动寻找合作,而且向更高的形态也就是资本合作形态走,这样的例子比较多。我个人认为这是书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随着民营书业与国有出版业的进一步融合,更加急功近利的可能性是有的,但主体是向国有靠,由于融合一般是国有控股的形式,国有企业的控制力会加强,融合后会向更多的文化内容靠。所以,应当鼓励这种融合,这也是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一种好形式。

读书报最近有学者撰文惊呼要防止出版业的“国进民退”,对民营书业被国有大集团吃掉忧心忡忡,不知您的看法如何?

王建辉:文化产业的“民进国退”或者“国进民退”问题,近来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我个人看法,这个状况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都是为人民服务,假定这个“民进”的导向是正确的,能够成为我们国有出版业一种强有力的补充,就是好的,是新文化生产力的代表;但是,“民进”如果有害,挖了国有的墙角,那就是弊。“国进”的情况也是有可能的,毕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国有控股,但“国进”不一定就“民退”,民营书业机制灵活,即使国有控股,可能使他们如虎添翼,民营股份加速壮大。所以,不管“民进国退”还是“国进民退”,最终都统一于股份制――这一现代企业形式之下。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公司,民营成份也进入股份,对双方都是一个提升,这是一个进步。

读书报随着新一轮出版集团上市融资热潮的来临,出版业主业和辅业关系又一次被人们关注。有观点认为,出版集团是靠主业赚名,辅业赚钱。还有人提出,一些出版集团的主业份额在减少,辅业才是支柱。更有人认为,个别出版机构只是借着出版的名义上市融资,而主业已经名存实亡。长江出版传媒集团一直以来的战略都是“主业突出、辅业强劲”。这个战略在目前的上市融资热潮下有什么新的意义和价值?

王建辉:近年来在出版界确实一直有主业与辅业之争,这是出版集团化运作后出现的一个新情况。我也确实听到负有相当责任的老总们有关“主业赚名辅业赚钱”的说法,也确实是当前出版业的一种现象。

几年来我们长江出版集团都在坚持“主业突出、辅业强劲”,也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常说出版集团何以名之,就是因为他是做出版的,核心是做书的。

上市公司一定得是主业公司。上市后对主业的要求更高,原则上都要围绕主营业务开展经营,股民对于上市公司的期待是他的主业,给股民建立信心的也是它的主业状况。有时我也在想,中国这么多出版集团在争取上市,在中国图书市场不能急剧扩大的情况下,出版上市公司主业盈利能力如何上去,上不去又怎么办?这确实是个大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破解。

什么是主业可能也有一个新的界定。在集团内外,我就听到过有同志对到底什么是主业的诘问。比如我们集团对于主业的认识也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刚开始只认同出书是主业,我们面临不抓主业的指责,用了几年的时间开始认同印与发是主业,报刊也是主业。

我想对出版主业做一个这样的分析,它包括核心层、紧密层与外围层三个圈层。出版主业核心层是出书,你的出版做得好不好,最后要以出书作为标志。紧密层是以书来扩散的,如印、发及报刊,尤其是新媒体之类,外围层是与出书相关联的东西,如出版外贸之类,纸浆贸易等。出版主业在国内的地位的衡量是核心层,主业影响力最终是图书。

读书报除了文化价值之外,您觉得还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国出版业未来的发展?

王建辉:最近我正好在思考类似问题,并写好了一篇《影响未来中国出版格局的四大博弈》。不知你是否有兴趣看看。

  读书报我们和读者都期待尽快在本报业界版拜读到这篇文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