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返历史现场与重提启蒙精神

2009-06-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宜庆(《半岛都市报》文艺部编辑) 我有话说
  《重返五四现场:1919,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叶曙明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每年五月,关于“五四”的话题应时而发。对于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人来说,“五四”是一个无

法绕开的命题。没有哪个历史事件如此强大,盘根错节地交织在历史和现实之中。“五四”既是历史,那就有必要重返历史现场,以便清晰地洞察、烛照;说是现实,是因为“五四”时期的科学与民主命题未完成,在当下语境和时代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启蒙?

今年适逢五四运动90周年,关于五四运动的出版物和纪念文章如雨后春笋。我读了三本书,《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陈平原、夏晓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重返五四现场》、《“五四”九十周年祭:一个“问题史”的回溯与反思》(杨念群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年5月第一版),恰好代表了切入“五四”的两种途径:重返历史现场与重提启蒙精神。这三本书不但扩充了我们对晚清民初的了解,也为我们反观身处的时代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五四运动是一个历史大舞台,那个年代大师频出,政界学界人物粉墨登场。《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和《重返五四现场》都侧重关注五四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选择和命运,政客、军阀、教授、报人各色人等无不接近历史真相,写出了历史的温度,人物的态度可感,声音可闻。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是一本再版书,十年前有初版本。钱穆先生讲过,一个公民当对自己国家的历史具温情和敬意。陈平原教授曾带领参与写作此书的北大学子,按照“五四”那一天北大游行队伍的路线走了一遍。这种追寻与走访,是对“五四”表达敬意的方式,也是穿越历史隧道、试图重返历史现场的一种尝试。此书采用历史照片与史料解读相结合的方式,让读者有亲临历史现场的感觉。只有亲临现场,才会发现五四运动中被遮蔽和忽视的细节。从个体记忆和公共舆论中聆听那些被历史烟云湮灭的声音,感受悲欣交集的历史表情,省察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继承五四运动的精神之光。

我猜,叶曙明的《重返五四现场》也许受到了陈平原研究五四路径的影响,以“五四”人物为经,以晚清民国为纬,纲举目张,牵出五四运动的前因后果与诸多方面,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现场透视当时的历史与社会,构成一幅立体的五四运动全景图。此书呈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逻辑链条,叶曙明把广东人梁启超、陈炯明当做五四运动的序曲和尾曲,言之成理,令人耳目一新。

阅读这两本书,让人感觉历史充满了偶然,历史也是一个筛子,有时漏掉极为重要的信息。1919年5月4日,是个“星期天”。倘若并非星期天,起码美国驻华公使芮施恩可以出面接纳罗家伦等人的说帖。若如是,在天安门广场游行示威的学生之激愤将得到很大缓解,事件很可能不会进一步激化。学生在烈日下苦等“递交说帖”无果,遂转向赵家楼发泄怒火。这是革命之火,民主之光,当然,更是爱国学生的激情燃烧。这两本书对1919年5月4日的高潮,有精彩的描述,援引五四人物的回忆和当时报刊的报道,拨开重重迷雾,看到五四的真相。

1919年5月4日,天安门前竖起一面旗帜式长白布,上面写着一副对联:“卖国求荣,早知曹瞒遗种碑无字;倾心媚外,不期章?余孽死有头”。落款为:“北京学界同挽。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遗臭千古。”《重返五四现场》书中说这副著名的对联是北大学生打出来的,笔者查阅了几份史料,应为高师学生张润芝所撰。

“五四”是一个启蒙的大时代,新旧交锋之际,孕育出万千气象。“五四”是一个各种新思潮和新主义的试验地,主张文学改良的,主张保护国粹的,主张三纲五常的,主张个性解放的……思想的多元化,创造了众声喧哗的剧场效果。如果说前两本书偏重历史叙事,那么《“五四”九十周年祭》则是偏重历史省察。前者是重视史实的呈现,后者重视史识的阐发。前者以饱满、鲜活的历史细节引人入胜,后者以睿智、思辨的历史分析发人深思。

杨念群教授关注的五四运动,将之放到“社会史”的视角观察,厘清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新潮思想、保守势力交锋,文学革命乃至白话文的兴起,是“五四”的前奏,而“五四”对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更需要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