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写作的“少”与“多”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梦阳 我有话说
从2008年6月18日中华读书报《家园》上,看到陈鲁民的短评《写多必失》(以下简称陈文),感到切中肯綮,特地留下以自警。又从2009年4月9日文艺报上,读到李建军的评论《文贵好而不贵多》(以下简称建文),深为赞服,又留下以自勉。再从5月2日光明日报上,阅到李文的《多写是个硬道理》(以下简称李文),大有同感,再留下以自
励。

这三篇文章,前两篇主张写作以“少”为贵,第三篇坚持以“多”取胜。似乎完全对立,而我竟都赞同,岂不是与鲁迅批判的庄子一样“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没有立场了吗?

不然。这三篇文章,虽然视角不同,但实质却是一致的。

陈文的所谓“写多”,一是指“每一部作品的字数太多”;二是指“写作的篇数、部数太多”;都是主张“把过多的作品产量降下来,把作品质量提上去”。并没有反对作家勤学多写,而是坚持“走精品路线,不与人比数量多少,而与人比质量高下,‘宁食仙桃一口,不食烂杏半筐’”。

建文主张“文贵好而不贵多”,也决非贬斥作家的多写,而是强调消除“贪多求快的心理”,以提高境界和质量为贵。

而李文认为“多写是个硬道理”,并不是要求作家、学者单纯追求数量,贪多求快,而是主张“养成勤写的习惯”。因为“多写是通往真理殿堂的不二法门”,“是思维的强化训练”,“只有不断地写,才能扪触到语言”。“进入研究状态”。“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倾毕生精力写出不朽巨著《红楼梦》;德国诗人歌德的名著《浮士德》先后写了60年,直到他81岁的晚年才全部脱稿”。“所谓‘十年磨一剑’,就是提倡学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去经营传世之作”。“毫无目的、漫无边际地光读书、不动笔”,“纵是一万年,也不会磨出任何一支剑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坚持认为“多写是个硬道理”。所以,这三篇文章其实并不矛盾:李文的“多”,是主张多写勤磨;陈文和建文的“少”,是坚持文章的高质量。没有后面的“少”,只是一味追求“多”,追求数量,只能是生产垃圾;没有前面的“多”,总是不动笔写作,则永远产生不出好文章。因为后面的“少”,是由前面的“多”炼化而成的。

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上车学不会开车。只有不断地“多”写,勤写苦练,像操琴行家那样,“手不离弦,曲不离口”,并以高境界、高水平要求自己,不断朝着经典水准磨砺、省悟、升华,才可能产生出高质量、高境界、高水平的精品,有一天写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字,为人类精神文化宝藏增添财富。倘若始终不动笔,不写作,还要不时斥责他人的文字,就只能“流水落花春去也”,终生落得一场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