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剑桥艺术史》:历史与艺术的交融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金源 我有话说

《剑桥艺术史》(8册),[英]伍德福德等著,钱乘旦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

史书的通常写法就是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录下人物与事件,但作为艺术史,如果同样使用这种线性纵向的叙

事方法,就很容易丢失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的内在分析和探究,割裂艺术流派的内在关联。因此,在艺术史的写作中,如何能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纵横交叉,做到历史与艺术的相互交融,就成为衡量其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最近,译林出版社推出了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钱乘旦翻译的《剑桥艺术史》,这套书恰如其分地做到了历史与艺术二者的有机结合,堪称艺术史领域的典范之作。

《剑桥艺术史》丛书一套八本,分别为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艺术、文艺复兴艺术、17世纪艺术、18世纪艺术、19世纪艺术、20世纪艺术,外加一本相对独立的《绘画欣赏》。丛书作者可谓阵容强大,集合了英国各大学艺术史专业教授及伦敦国家博物馆的专业研究人员,由此确保了专业性及权威性。20世纪80年代,剑桥大学出版社推出这套八卷本丛书时,一度颇为风靡。

作为一套“史”书,丛书的特色非常明显,即每一单本对应不同时期的艺术,多本放在一起,西方艺术的历史发展脉络就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西方艺术起源于何处?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立在一只蚌壳上,两位风神把她送到岸边,时辰女神拿着花斗篷前来迎接,天空下着玫瑰花雨,海面微微泛起波澜,这大概就是艺术诞生的隐喻。西方艺术的起源,大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希腊的雅典娜、宙斯、赫拉和巴特农等立柱式的神庙,罗马的绘画、雕塑与浮雕等,见证了希腊罗马文明的辉煌。经历了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时代”后,西方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迎来了“再生”。从17、18到19世纪,传统阶段的西方艺术经历了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实主义的变迁。进入20世纪后,西方艺术开始实现对传统的突破,出现了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多家共舞的百花齐放局面。在对不同时代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品的分析中,丛书特别注意强调艺术的历史语境,即将艺术融于历史背景之中,揭示艺术作品的历史内涵。穿越历史的时空隧道,读者完全能实现与古今艺术家之间的对话。

虽然是一部艺术类的通史著作,但作者阵容队伍的专业性确保了丛书的权威性。丛书涵盖的时间长达2000多年,这样一个漫长时段内的西方艺术作品可谓浩如烟海,要想在这样一套并不厚实的丛书中包罗所有的艺术作品绝无可能,这就要求作者要在广泛涉猎各个时代艺术作品的基础上,将最能反映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收纳其中。如18世纪被誉为“新古典主义的世纪”,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扩展。它一方面是出于巴洛克和罗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上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斯蒂芬・琼斯所著的《18世纪艺术》这一册,就收录了充分体现新古典主义艺术风格的代表作品,圣热纳维埃夫教堂作为古典光荣之复苏的有力象征而在巴黎建成,伦敦阿德尔菲大厦,英国德比郡的凯德尔斯顿公馆,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等,是古希腊罗马建筑风格特色的再兴。在绘画领域,约翰・佐范尼的《乌菲齐画坛》、门格斯为阿尔巴尼亚别墅天花板所作的《帕尔那索斯山》、雷诺兹的杰作《扮作悲剧女神的西登斯夫人》、托玛斯・庚斯博罗作的《西登斯夫人》,是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最高体现。扎实的专业功底,高远的艺术眼光,确保了丛书作者在艺术作品选择上的独具匠心,以及在艺术作品解读上的细致入微。这对于那些初次涉猎西方艺术的读者来说,就完全可以花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对西方不同时代的经典艺术作品有个初步了解和把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艺术被戴上“高雅”的帽子后几乎与平民绝缘,但来源并服务于社会上层的艺术并不能称为真正的艺术。自20世纪以来,艺术走向平民化,即艺术剥离其神秘外衣而让普通人读懂,成为艺术家及艺术史家所追求的目标。《剑桥艺术史》丛书的定位很明显,它并不是一套艺术史的研究型专著,而是面向普通大众,是为了满足初次接触艺术史的学生及艺术爱好者的需要。正如译者钱乘旦教授所言:“这套书以其系统的阐述、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插图、适中的篇幅,给人以美的享受。一切对于西方艺术存有好奇,而对其来龙去脉不甚了然,对艺术作品略有所见,而对其内容知之不深,对大师名作如雷贯耳,而对其风格流派不尽熟悉的人,都可从这套书中受益解惑。”确实,这套丛书很好地完成了艺术史从“阳春白雪”向“下里巴人”的转变。丛书全部采用彩版印刷,收录了大量精美的艺术图片,配以简洁明了的、深入浅出的说明,可谓图文并茂,雅俗共赏。随着作者对艺术家及艺术作品的娓娓道来,读者不仅随之进入了艺术家的创作与灵感世界,而且不知不觉中迈进了一个个久远的历史时代。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