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悬念故事、科技尺度与人文关怀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星河 我有话说
在20世纪50年代欧美科幻文学的“黄金时代”,曾产生过一个科幻小说的固定模式,其第一条标准就是科幻小说必须是一个“具有悬念的完整故事”。而在美国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去世之后,有一位评论家曾这样评价这位科幻巨擘:“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同时改变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准确的评述
――不但对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同时也是对所有的优秀科幻作品。我们不妨来剖析一下这句话:首先是“愉悦读者”――一部文学作品,假如无法引起了读者足够的兴趣,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它的意义;而“改变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指的则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一种人文思考。事实上优秀的科幻作品都体现了这两点,而考察中国科幻作家金涛的创作,也可以从这两点出发。

金涛早期的科幻名篇《月光岛》(1980)故事情节非常曲折,实可谓“一波三折”:导师失踪;孤岛研究;救活“尸体”;亲人相认;再生变故;巧遇导师;揭开谜团……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给读者带来一波又一波的阅读快感。而金涛在其科幻长篇《冰原迷踪》(1996)中,则在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中针对人类对生态圈的破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值得注意的是,金涛作品中的思考,并非概念性的说教,而是巧妙融于情节之中。

一部优秀的科幻作品应兼顾科学性和文学性。科学性有所缺失的科幻作品往往显得过于虚幻,而文学性不足的科幻作品则与科普作品无异。金涛的科幻创作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在其短篇科幻《台风袭来的晚上》中,不可缺少地必须进行一些科技原理介绍,其中涉及时间、空间、基本粒子、反物质、重力场……而如此众多的概念,作者仅用了两个自然段,只用寥寥数语便将其交待得清清楚楚。照理说金涛的原本身出地质行业,因而他创作以地理、环境、科考等领域为背景的科幻作品不足为奇,但纵观金涛科幻作品中所涉猎的科技领域却远不限于此,由此可以看出他对于广博知识的钻研与探究精神。而考察金涛科幻作品中的文学性时,我们会发现它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结构方面。金涛在进行科幻创作时,一般不做语言上的刻意修饰,但其故事结构却值得玩味:比如《月光岛》所采用的复杂结构,比如《台风袭来的晚上》所采用的回溯结构;有时在叙述中夹杂着叙述,有时在回忆中镶嵌着回忆,宛如电影语言中的蒙太奇镜头。

细节的真实性也是一部优秀科幻作品所必需的,而这在金涛的科幻作品中比比皆是,比如科学细节(《冰原迷踪》中对照片中人物眼镜的处理)、生活细节(《台风袭来的晚上》中,主人公因对方没有追问时间旅行如何返回而产生的怀疑)和心理细节(主要表现在充满童趣的“马小哈”系列中;在《魔鞋》(1980)中,马小哈那种又想炫耀又故意保密的心态被表现得活灵活现),等等。

创作有大量的科幻作品,是金涛对科幻文学贡献的重要标志。但金涛对于中国科幻文学的贡献却不止于此,还特别表现在他对科幻文学的认识与介绍方面。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创作科幻作品本来就需要进行文学与科学的双重思考;而在历史上科幻文学又屡屡受到来自文学和科学等方面的诘问与质疑,因而这就更促使科幻作家不得不进行理论上的深入思考。按理说一名作家本不应“兼职”从事理论和评论工作,但迫于形势与条件所限,专业从事科幻学术的研究者十分稀缺,因而很多科幻作家都不得不做出自己的探索。金涛自从事科幻创作以来,一直伴随着科幻大潮的潮起潮落,这也就更进一步促使他进行相关的研讨。金涛对于科幻认识中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认为科幻作品不应简单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应将对科学的人文关怀注入作品当中。他不但这样认为,而且身体力行地具体实践,把这种观点融入其创作。金涛的这些思想没有相对完整和系统的理论著述,主要散见于他平时所写的评论与接受采访的文章中。

从事科幻理论建设只是金涛对中国科幻文学贡献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方面必须予以提及,那就是他曾编选和出版过众多的国内外优秀科幻作品。早年他曾与王逢振合作,编选了“西方著名科学幻想小说选”《魔鬼三角与UFO》(1980)和其他一些优秀作品集,对中国科幻文学的影响很大。初见《魔鬼三角与UFO》时我尚年幼,无钱购买,但单是那封面与标题,就让我至今想起仍激动不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