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界的《论语》,普世的价值

2009-06-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董明庆 我有话说
  《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石衡潭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29.00元

提及以儒家学派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国人多是自豪满腹。但它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首先是商业文

化的挑战,其次是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文化的挑战,第三是来自社会实践的挑战。台湾作家柏杨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行过深刻的剖析。他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缺陷所在:“西方文化里有一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没有的,那就是西方基督教所主张的平等精神……这是西方文明――基督教文明第一件高贵的突破。”这种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对中国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如何发展应该有所裨益。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儒家经典读物,近几年国内诸多对《论语》的解读引发了国学热。人人皆言:孔子是世界的孔子;推而言之,《论语》也是世界的《论语》,具有普世的价值。基于此,石衡潭的《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可以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注脚。

该书以《论语》为主,辅以《圣经》,分十六个篇目、二十五个子题对东西方两大经典作了对比与透视,相互参照,尤其力挺《论语》之普世价值,并点缀以十六幅《孔子圣迹图》。既尊重先贤,又不畏权威;既推求原意,又回应时代;既大胆求同,又勇于说异。新解时有,新意迭出。书名“东风破”看似有些媚俗――容易使人想起周杰伦演唱的一首同名歌曲,但自有其味道:东风意指以《论语》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发展态势;破,是写词的一种手法,即刻意打破原先词牌的节律,对音节韵度略微增减,寓示中国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宜兼容并蓄,臻至完善。

何为普世价值?中国人当然具有全人类共通的人性,富有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仁爱、和平、公正、诚信、友善等等。一般而言,堪称民族文化精华的东西,应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论语》中存在着人文主义文化精髓,对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行为、处世态度等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从《东风破》中的各章节内容就可看出。

回顾历史,先看看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兴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的危机所引起的欧洲文艺复兴。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于三个密不可分的条件:首先,文艺复兴时期产生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潮是根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其次,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是通过简单商品生产的分化和手工业从属于商业资本逐步实现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确定,为现代西方民主主义政治和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第三,东学西渐。欧洲之所以能出现文艺复兴,除了上述两个条件外,就是它还吸取了阿拉伯文化、中国文化。其中的中国四大发明就为它的文化发展及整个西方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参照西方文艺复兴的经验,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那多的挑战,但其发展依然有路可循。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文化的复兴,首先就要能保持自己文化里面的健康的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点,即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在中世纪也有较发达的科学,只不过它没有占主流地位,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发扬中国文化的非主流成分,使之占主流地位,以克服主流文化的封建性、保守性、落后性。而且中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之相应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也将逐步建立。最后就是西学东渐。近现代西方的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在传入中国,但相对来说要弱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沟通,那就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尚在沟通的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个问题的实质是要不要吸收西方人的价值观点和思维方式问题,要不要学习西方的哲学、逻辑学、政治学、法学等学说。“现代化”不是“西化”。我们不会照搬西方的全部文化,也不会抛弃自己的全部的传统文化,而是应该摒弃主流文化的缺陷,发扬非主流文化的优点,吸取西方文化的“合理内核”。文化的内容和社会作用都离不开民族的经济基础和传统,都依赖于民族的语言和心理。正像“东学西渐”没有“东方化”一样,“西学东渐”也不会“西方化”。

所以,藉由《东风破》,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之人会到达儒家之焦点与核心,充分领会普世价值之内涵和实际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