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家拐点》

2009-06-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肖雪 我有话说
有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本人来自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与许多同胞一样怀揣一颗民族心,关心国家命运与发展,带着好奇翻读过一本本厚厚的《国富国穷》、《大国的兴衰》等舶来品。最近,他看了一本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书:《国家拐点》。乍一看书名,习惯的思维,认为该书是对《国富国穷》、《大国的兴衰》此类舶来品的再
诠释,而且,就书名而言,颇有媚人眼球、求奇取宠之嫌。但是,当他翻开目录、读罢前言,马上就觉得耳目一新,一种阅读的冲动促使他快速地对此书“闪读”了一遍,受益匪浅。我读完此书,也颇有感触,体会有三:其一,可读性强,笔触流畅,史论结合,故事引人入胜;其二,开读有益,视角独特,人物典型,令人深思,富于启示;其三,货真价实,虽薄薄的一个小册,但却是作者几十年辛勤积累和思索的果实,果皮虽不华丽,但味道很甘美,原汁原味。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作者以法学家的笔触,以点带面,勾列出了从美国立国之初到苏联解体之后这一段有趣的历史,以学者的严谨考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把枯燥的法理还原为鲜活的历史故事,寓庄于谐,情趣盎然,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多维度对国家拐点进行了聚焦,以典型的事件和典型的人物互动展现了国家历史的拐点。其中的一些观点很有趣,例如:提出“中华法系具有法典法家化、法官儒家化、民众法律意识鬼神化”;“一切法律问题最终都是法律文化问题,一切法律文化问题最终都是法律思维方式问题,一切法律思维方式问题最终都是从对人性善恶的预设判断问题出发的,一切人性善恶的预设判断问题最终都根植于人们的经济政治关系”。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作者着意选择了一批元首级的典型人物,其中有大伟人华盛顿,也有大恶人希特勒,还有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典型的历史人物,往往是一面明亮的镜子,可以明古今、可以照人事。通过这些典型历史人物的作为和当时国家的重大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人的作用,在民族和国家的巨变时刻,被放大了,有时不止是放大了几倍,甚至是百倍和千倍。时代需要这样的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反过来又对时代的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国家甚至因此发生转折,形成拐点。有时这种时代需要是非理性的、局部的和扭曲的,便会产生大恶人;大多数情况下的时代需求是正常的、积极的和全面的,便会产生一代伟人。《国家拐点》告诉我们,作为典型的历史人物,对民族国家历史进程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所作所为,会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兴盛与人民的安定,为元首者,不可不察。

《国家拐点》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是有趣的“故事会”,对于手握权柄的人来说,是值得关注的“启示录”。其实,不同的人也都可以从中得到启示,一个总统是国家“元首”,一个总裁是企业“元首”,一个人是自己的“元首”。此书的普适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特点。

合上《国家拐点》这本书,一种“千本‘神书’易得,一本良书难求”的思绪油然而生。过去,读书容易买书难,难在过去的书是真正的书,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因此,书很贵,只有富人才买得起,一旦买了书,读起来很容易又很受益,有一种跨越时空与著者进行思想交流的体验。而今,图书多但精品少,出书速度快但质量差,选题跟风且内容同质,买书容易,读书难。由于科技和网络的发展,图书已经流水线工业化批量作业,再加上高科技盗版,随时都可以买到包装炫目的貌似书的书,有时甚至一元一斤的论斤卖,可谓价廉易买,但却苦了读者,半本读完,不知所云。由于内容网荡,瞬刻即成,等于花了很多时间同很多无聊的人瞎扯。读《国家拐点》是为数不多的例外。

由此,不由得想到该书的作者郝铁川,这位仁兄,属性为“复合型”,虽身处官场但实为学者,好读书爱思索,身为教授博导并不满足,厌应酬喜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厚积薄发。如果说字如其人,那么对于铁川兄来说,就是书如其影、文如其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