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如何理解清遗老的精神世界

2009-07-0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韩戍 我有话说

  《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美]周明之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34.00元

19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中国现代化史”。在内忧外患的强大压力下,从

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清末新政到五四运动,从北洋政权到南京政府再到人民共和国,进步作为时代的核心词汇,始终是执政者和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目标。就像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说的那样,“世界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在近代中国激进主义的狂飙下,任何人对传统抱有持续的温情和敬意,都有可能被作为“反面教材”,冠以“落后”、“保守”之名,成为“先进”者大加挞伐的对象。

美籍华人历史学者周明之的近作《近代中国的文化危机――清遗老的精神世界》,是一部研究保守主义者的重量级著作。他以梁济、王国维、罗振玉和郑孝胥四人为个案,通过他们的日记、诗作和遗文等资料,对几位遗老的生平和思想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保守主义者的复杂面相。

梁济、王国维、罗振玉和郑孝胥的样板意义在于,他们都是纯正的汉人(梁济的先祖是蒙古族),却毕生钟情于满人“异族”政权。民国以共和政体取代清朝,也和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改朝换代迥异,而“保守”如四人者却至死对清朝念兹在兹。除梁漱溟的父亲梁济,虽宣称自己自杀虽是忠于清朝,却也是“忠于世界”以外,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毕生蓄辫明志,罗振玉和郑孝胥两人甘冒“汉奸”之名,和日本人合作,成立伪“满洲国”,都是出于内心深处的对民国和新文化的不认同。

在传统士人的内心深处,普遍存在的指向过去的乌托邦思想潜流。他们眼中的国际,也更多的是以文化,而不是以现代意义上民族国家为界的。所以清朝尽管是以满族入主中原,但由于执政者接受汉族文明并甘愿为其吸收同化,就不能以异族论处。他们设想的以皇帝为政治本位、以孔子为文化本位的尊卑有序的“王道理想国”,可以跨越民族和国家界限,有着极大的文化包容性。这样来讲,郑孝胥和罗振玉轻信所谓的“东亚共存共荣”,甘愿在伪“满洲国”和充当日本人的傀儡,就不难解释。

晚清遗老一直胸怀“三代之治”,对从未实现过的道德理想国充满向往,但是却提不出一个有关理想国的具体实行方案。他们能做的,只能是从学术入手,谋求他们自称的所谓文化重建,以文化来匡扶世道人心。他们认为,明代的败亡,是由于宋儒空谈心性导致的,学问只有经世致用,才能维持道德理想国的不坠。因此,王国维完全抛弃旧有的西方哲学,改而从事古代史的训诂和考证工作,罗振玉则专注于文物史料的搜集、整理和刊布甲骨文等等,均是这种考虑。然而周明之在书中的评说很恰当,“以考据经世的经世救国,是一个暧昧不明,难以自圆其说的概念”,纯学术的古文字学和训诂是否真能经世致用,古代史中是否真能得到所谓的古今治乱之源,无疑也是遗老们所不能回答的。所以在他们选择遗老身份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选择了日后的悲剧命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