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桃花鱼》:婚姻中的囚徒困境

2009-07-2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何弘 我有话说
《桃花鱼》,李东华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28.00元

桃花鱼并不是鱼。这种被誉为“水中大熊猫”的水母堪称生物进化的活化石。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爱情正如这种叫鱼而非鱼的精灵

,是从古至今存活于我们生命中的一种重要基因,是一种让我们可以深入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生存意义的活化石。在人类的生活中,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就像我们体内的基本经脉,时时伴随着每一个人,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与欢乐,也会带来痛苦和磨难。对许许多多外表平静的人来说,可能其内心日日被这样的问题纠结,成为横亘在人生自由幸福和道德责任间难以摆脱的难题。李东华的长篇小说《桃花鱼》就是有关这些日常琐事其实也是人生基本问题的小说。作品以平静而又不失机智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本质的理解、对婚姻关系的认知、对家庭伦理的思考、对人性弱点的剖析、对人生无奈的慨叹。

作品描写的外在物理时间只是主人公黄安慧和王北里婚姻迅速解体的短短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这对结婚三年相识十年的夫妻三次去民政婚姻登记处,办理协议离婚。每次,他们都认为婚姻气数已尽,但事到临头却又有一种隐秘的牵扯不断的情感让他们难下决断。作品的内在时间则是两代人数十年的婚恋。一条是描写在这场持续的离婚拉锯战中,黄安慧从最初的抓狂到后来慢慢平静,对他们十年情感的反思检点。另一条平行推进的线索是:黄安慧回忆了她的父亲黄道川和母亲林清美的婚姻。

对上代人的婚姻生活,作者重点描写了外部社会挤压下爱的错位。上世纪50年代“反右”时期,黄道川在政治的高压下,为求自保,没能和未婚妻梅洛结婚。然而,对梅洛的怀念却成为他一生的情感主题。未婚先孕的林清美为了和黄道川结婚放弃了学业或者说放弃了自己的前途,把爱当作了自己生命的主题,但不幸的是,她并未得到丈夫真正的爱。梅洛像挥之不去的阴魂缠绕在她和丈夫之间,难以摆脱。这种爱的错位当然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仅仅以此来解释显然很不够。作者所要深入探究的其实是在外部挤压下人所显露出来的软弱或者说人性本身的弱点。

而对黄安慧和王北里的婚姻生活,作者则重点描写了家庭或者说命运挤压下爱的艰难。在内心深爱着丈夫的黄安慧这里,黄道川和林清美的情感状况则是无法摆脱的人生困境,影响着她的爱情和婚姻生活。黄安慧自以为非常坚固的情感,似乎就这么轻易就垮掉了,她觉得爱情的脆弱并非是情感本身的问题,而是来自人性的软弱和不负责……是否,由爱情、婚姻所主导的一个新的人生轮回又将重新开始?

其实,对黄安慧和王北里来说,如果说他们相爱,为什么要选择离婚呢?如果说他们不相爱,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拉扯着他们没能最终离掉呢?特别是黄安慧,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甚至不自觉间重复了母亲以折磨刺激对方来提醒对方自己的存在或隐晦地表达自己爱意的古怪方式。我们看到,在《桃花鱼》中,尽管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婚姻生活,每个人其实都保持着对爱的执着。当然,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如黄道川可能更多地会为了事业牺牲掉自己的爱情,而女性如林清美则更多地会为了爱情而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业和前程,把爱作为自己生存的目的和信仰。但总体说来,《桃花鱼》表现的其实是这样一种人生境遇:在社会的、历史的、家庭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人本身的存在受到挤压,人性中自私和不负责任、不愿担当的弱点显露出来,于是陷入了说爱不是爱、说不是爱又是爱这样的怪异状态中。我想,描写爱而非爱、非爱而爱这样的灰色状态,其实是《桃花鱼》突出的特点。

爱情、婚姻是认识人生、人性的重要窗口,因而成为文学作品一贯的重要主题。近年来,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从数量上说尽管很多,但越来越多的作品日益退化为贴着爱情标签的传奇故事,甚至沦为展示乱七八糟两性关系、以感官刺激代替审美欣赏的情色之作。可以说,近年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作品,能够真正深刻揭示人性、让读者对生活有深入认识和发现的可谓少之又少。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作品的写作并非基于人生经验、基于对人性的探究而完成的,而是以猎奇、挑逗、煽情为目的,搜寻或编织的要么哀婉、要么惨烈、要么香艳、要么不堪的离奇故事。而在《桃花鱼》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常态。《桃花鱼》总体的表达方式非常简洁,就是对两代人婚姻生活和日常琐事的平静叙述。作品通过两条平行推进的线索,描写了两辈人的说不清是爱还是非爱的爱情和婚姻状况。而就是在作者对看似平常的生活琐事的平静叙述中,我们对爱情、婚姻和家庭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更进一步,作者在两代人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的人生经历中来认识爱情、婚姻,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追究到了人性这样的终极问题上去。虽然没有大段的论述,但就是在作者平静的叙述中,我们对人何以陷入这种灰色状态的原因有了深入的认识,从而对人、人性、人生境遇有了更深刻的体察,感受到了对人生实相、人性本质有所认识、有所发现后的巨大震撼。《桃花鱼》能使读者产生如此的阅读效果,根本原因在于作者并非把文学作为消费性文字产品进行生产,其写作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都在于人生经验的传达,在于对人、人性、人生、社会的认识和体察。文学恒久的魅力也许正在于此,在于它提供给读者的不只是简单的娱乐至上的文化快餐而是可以为深入理解生命与生存提供帮助的审美享受。

我们何以会陷入一种灰色的爱情、婚姻、家庭亦即人生的生存状态?《桃花鱼》把基本的矛盾冲突和情节推进都建立在家庭责任、道德伦理和爱情追求、自由幸福的纠结撕缠当中,其实已经把原因揭示了出来。而陷入这种灰色状态中又该如何自处?我想,作者所做的其实是在不放弃对道德伦理的遵守、对家庭责任的担当的同时,在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人生无奈的困境之后,继续保持对爱情的执着和人生幸福的追求。从单纯相信爱情和人生的美好,而至认识到人生的无奈和苦难后继续对人生保持对爱的执着,认识到人性的弱点和黑暗后继续对人保持宽容、对责任自觉担当,这样的人生态度见证的正是人的成长。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在今天之不被正视和尊重,其实恰恰表明了社会的不成熟。也正因此,《桃花鱼》在今天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