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学课堂怎么了?

2009-08-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雪峰 我有话说
前一段时间我去听一位教授讲课,发生了一件让我们都感到尴尬的事情――很多学生在睡觉,教授不得不两次叫醒其中的两位。但是,情况没有好转,仍有学生在教室里大做其黄粱美梦。

上课睡觉,这种情况在大学里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大学生睡眠不足并非哪所学校的特有现象。2008年1月中国政法大学发生“杨帆门事件”

,因为上课秩序,老师和学生发生了冲突;而2007年7月发生的海淀艺术职业学校“辱师”视频事件,更加让教师痛心疾首。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课堂怎么了?

作家梁晓声曾经在一篇题为《教育是诗性的事业》的文章中写道,一听到教育、学校、课堂这些词就会让人想到美好的事物。然而现实中的教学活动,并不总是充满诗性的。作家笔下的教育充满了浪漫色彩,在教育理论家的想象中,教育则是“生命”的过程,是主体间的“交往”和“对话”。然而,如果你遇到的是对你的课程毫无兴趣的学生,他们整天想的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务员考试的话,你纵然讲得天花乱坠也于事无补。学生的兴趣可以激发,积极性可以调动,并且这一直被看做教师的职责。然而,在大学里,面对一群成年人,教师不断采取各种方法诱导学生的所谓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难免出现“心理倦怠”。清华大学葛兆光教授曾在一本书的后记中写过,他在上思想史课程的时候,常常要掺杂一些逸闻趣事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并深为此感到无奈。有时候,我觉得孟子的那句话说得很对――“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你教育的对象,不一定非要是天下之“英才”,但一定是乐于学习的人,是对理性生活感兴趣的人。否则,教育就失去了必要的前提。

前不久,北京大学著名的刑法学家陈兴良教授到敝校做学术报告,陈先生所讲,一句废话没有,整理出来就是一篇逻辑严谨、论证充分的学术文章。敝校老师在下面听得入神,竟没有注意后排学生已经昏昏欲睡。一班主任后来在全系大会上说,那些打瞌睡的学生认为刑法学家所讲的东西让人打不起精神。说实话,我当时的心情,用两个字表达最恰当――悲哀。70多年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指出,大学生上学的机会是“攘夺”来的。潘先生此言是为了提醒大学生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当我们为中国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代欢呼雀跃的时候,当我们不再需要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时候,是否应当停下来思考一下,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的大学教育如何在非精英时代生存下去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