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外行谈艺人

2009-08-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玲 我有话说
对音乐的需要,是人的本能。我虽然并非歌迷戏迷乐迷,但是生活中一直有歌唱、戏曲和乐声相伴。有时候,还会对所见所闻写下点儿观感。

鸡肋唱片

在生命的不同时段,可能会喜欢不同的歌声。上世纪80-90年代,喜欢听毛阿敏和刘欢的歌。近年来喜欢腾格尔和韩红的声音。腾格尔一

张口,就把他那草原人的苍凉与豪放,以及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与爱恋,深深唱进我心里。所以将他的唱片放进车载音响,一听就是多半年。

韩红的声音很有磁性,收放自如,尤其是唱《天路》和《青藏高原》,能将我的思绪和情感带到自己去过的地方。昨天买了一盘“韩红感动”,就是冲着《天路》去的。可是那盘里还有别的歌,爱呀,生命呀,流浪呀,等等。几乎每一首都很难听,有相当多的旋律甚至令人备受折磨。看来,歌手出唱片最好精选同一风格的歌曲,免得听众对拼盘歌曲视同鸡肋,难以处理。

由此想到,学者出书也得尽可能避免出拼盘。要么是论文,要么是随笔,不能搅合在一块。对于集体著作,也要力求专题领域一致,风格倾向一致。否则,不也会折磨读者吗?

童星与童工

上月美国歌星迈克尔・杰克逊突然去世,无意间给了娱乐媒体一次“狂欢”的机会,连篇累牍的报导直到现在才逐渐趋于消停。20多年前看过他的电视演唱节目,只觉得舞蹈痛快,可听不懂人家唱什么,也不大理解为什么观众会如醉如痴。现在也不能完全听明白歌词,但是已经能够体会到他的全身心投入,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超乎寻常的感染力。忍不住观看了奥普拉・温弗瑞对他的电视访问录像,不禁对其命运充满同情。

迈克尔跟奥普拉说,他的童年除了在录音棚或舞台度过外,每天还要上几个小时的学校,只能看着绿地上玩耍的同龄人哭泣。可见童星和童工的差别也许只是劳动地点不一样罢了,他怎么就没有得到劳动保护呢?美国不是早就禁止童工了,可为什么没有禁止童星呢?为此我还写了几个邮件询问落户华盛顿的朋友,她又代为询问别人,至今没有得到答案。我猜想,这可能是因为音乐舞蹈才能的最佳发展阶段恰好在童年,这种特殊性使得法律对娱乐行业网开一面。问题是,如何把握儿童保护和特殊人才培养之间的平衡呢?如果儿童歌舞和体育训练,都能够像农村儿童参加辅助劳动一样,以不影响其正常睡眠、营养、社交和上学为原则,那就更可能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发育,或者说至少不会伤害他们的健康。

然而与儿童成名的利益相关的家长和机构往往不能遏止自己的贪婪,儿童却几乎不可能选择自己的生活,因此才需要法律保护。迈克尔・杰克逊的经历表明,他的童年演出已经完全商业化。这使得他既未享受普通人的花季生活,又未从童年成名当中获得足够的自信和安全感。他成年之后不断在整容上下功夫,足见其内心有多么孤独和抑郁。从网络照片上来看,他很爱自己的孩子。可为什么不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呢?迈克尔・杰克逊所有的婚姻几乎都很短暂,这可能也与他童年的生活不正常有关。在一个商业化的娱乐世界,能让他大红大紫的媒体,同样也能令他生不如死。现在迈克尔・杰克逊还不能像寻常人那样一了百了,注定还是媒体和商家没完没了的赚钱素材。如果这一切,都是这个歌唱天才为其名望和财富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的话,那么这个代价对于他自己可就太大了!

因此,每当我看到那些不遗余力逼迫小孩上特长班的家长,心中就充满悲悯。同时也会想到,法律执行的死角还不少,有待于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公共行动去扫除。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