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戏曲推波助澜

2009-09-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余秋雨 我有话说
燕升在中国戏曲界,不是演员,不是导演,不是编剧,不是作曲,也不是哪个剧团的团长,哪个省市的戏剧家协会的负责人。但奇怪的是,他却在几乎所有的剧种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有人甚至不无夸张地说,当代戏曲的生命,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在维系着。至少,因他的存在,全国观众知道了不少剧种的存在。

当然,这首

先应该归功于电视的力量。作为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的长年主持人,燕升为戏曲艺术打开了一个恒定的窗口。电视本是戏曲的“冤家对头”,不仅无情地夺走了戏曲的观众,还改变了观众的审美方式和欣赏节奏,使戏曲从社会关注的中心地位慢慢向边缘移动,甚至移到了关注圈之外。但是,谁又想得到呢?到头来真正让戏曲喘一口气,露一下脸,亮一个相,闪一次光的,还是电视。在这种情况下,燕升在公共传媒中的那一点权力,也就转变成了戏曲艺术在今天广大民众间的话语权力。

然而,事情又没有那么简单。如果燕升只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节目主持人,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窗口看守者,他就不会引起全国戏曲同仁的如此关注。他,恰恰是一位超级戏迷,一位真正的内行,一位够资格的剧评家,这使局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尽管戏曲在整体上还是很不景气,但是,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从他那里听到了一种很专业的声音,看到了一种很诚恳的眼光。这让大家产生一种信心,觉得原先熟悉的艺术逻辑还在延续,又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宏观比较,情况也许比想象的好。

燕升熟悉戏曲,更熟悉电视。因此,又善于以高透明度的公平原则来坦示各个剧种的现状,把广大电视观众置于一种“全知”状态。他介绍了很多剧目,但这种介绍并不是一种“政府推荐”、“国家奖励”,而只是展示实情。传统剧目的长处和短处,现实处境的艰难和困惑,都在他的介绍中一一展露无遗。中国戏曲的得意和萧瑟,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那么多人清晰直观。他所采访到的那些戏曲人物,各自述说着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未必高明,也未必是他所赞同的,但作为一个传媒人,他如实地让观众了解这些戏曲人物的真实心态,看到他们究竟抱有什么样的志向,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这种大幅度的沟通,就是我在《观众心理学》一书中所论述过的“宏观反馈循环圈”。这样的反馈循环圈在电视普及之前其实很难真正做到,现在经由燕升和其他各个电视台戏曲栏目主持人的努力,做到了。因此,今天中国戏曲遇到的得失成败,是一个敞开的课题。一敞开,就容易产生集思广益的判断。在我看来,这是当代文化转型的基础。

戏曲的命运,首先当然决定于它本身尚存的生命力和它与当代观众的磨合程度,但既然是当代,传媒也起了关键的作用。我在《中国戏剧史》中提到,在20世纪前期,中国京剧试图在欧美世界探寻和试炼新的生命力的过程中,固然有梅兰芳、程砚秋等艺术家身体力行,但是,像焦菊隐、齐如山、余上沅等懂得国际传播语汇的文化人也起了很好的推波助澜作用。现在,我们有了比他们更先进的传播手段,传媒人物的作用就更大了。到今天为止,白燕升的名字,已经很难被中国当代戏曲的关注者们轻易删除,就是一个证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