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儿童文学出版惊现“大跃进”乱象?

2009-09-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佃青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儿童文学成为全国图书板块中的明星板块,甚至出现了数套销售超1000万册的超级畅销书,拉动全国图书零售市场的上行。不仅专业少儿社厉兵秣马,纷纷抢占原创儿童文学资源,就连一些成人读物出版社、教育社
、专业社也争相“试水”。然而,也有出版人将现在的儿童文学出版称为“大跃进”,认为在繁荣表象下出现了同质化、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出版资源无序竞争、市场运作不规范等诸多乱象。

近几年,儿童文学的图书在儿童图书的9个细分市场中迅猛升温,平时占据了35%的市场份额,到了七八月暑假,更可达到46%,成为童书板块甚至全国图书板块中的明星板块。与前几年引进版童书独领风骚不同,原创儿童文学占有了绝对优势。童书市场的火热让越来越多出版机构瞄上了这块“蛋糕”。不仅专业少儿社厉兵秣马,纷纷抢占原创儿童文学资源,就连一些成人读物出版社、教育社、专业社也争相“试水”。据新闻出版总署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国内573家出版社中,有31家少儿读物专业出版社,有523家出版社出版少儿读物;少儿读物年出版品种达1万多种,年总印数近6亿册。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第十届“中国版协少读工委文学创作出版研讨会”在宁夏银川举行。全国少儿社文学编辑联手会诊儿童文学出版,认为儿童文学出版已经出现了“大跃进”乱象。儿童文学读物数量多、规模大,出现了众多知名品牌,全面繁荣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繁荣中也出现了同质化、作者队伍良莠不齐、出版资源无序竞争、市场运作不规范等诸多问题。

繁荣下的危机

含金量成色几何?

作家汤素兰认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的影响力依然有限,真正的经典作品、真正的儿童文学大家还没有产生。汤素兰曾经连续两年对大学新生进行关于童年阅读记忆与影响的调查,结果发现,留在他们记忆中的作品,依然只有格林和安徒生,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很少能进入到他们的童年记忆之中。

同质化现象严重

2009年,在世界金融危机愈演烈的背景下,儿童文学出版不仅没有受到冲击和影响,反而呈现出逆势而上的趋势,在这方面的投资越来越多:

重视儿童文学板块的出版社加大了投资的力度;

那些不重视少儿文学出版的出版社,现在也把目光转向了少儿文学的出版;

随着出版转企的力度加大,不少出版社内部的机制也变得灵活起来,不少行业出版社也开始涉足少儿文学图书的出版,如海洋出版社,化工社,轻工社等。不仅如此,他们内部还成立了少儿分社,加大少儿文学图书出版的力度。外研社更是一口气签下了16位作家,不少民营书商看到这个市场的广阔前景,也纷纷跃跃欲试,杀进儿童文学出版领域。

儿童文学出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但与会编辑并不认为这值得欢欣鼓舞,反而多了一些忧虑,有编辑甚至不无忧虑地称之为儿童文学出版的“大跃进”――这个繁荣的底下,隐藏着太多的泡沫,生产出了太多的残次品:

现在儿童文学出版跟风现象严重。《哈利・波特》的成功,带来了一系列魔幻小说,我们只要站在书店里一看,就能看到数百种和《哈利・波特》装帧相似、内容疑似的跟风之作;与“马小跳”、“同桌冤家”类似的图书随处可见。

甚至“山寨”现象也出现在了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上:《哈利・波特》、“马小跳”、“同桌冤家”,甚至是刚刚处在上升期的新人商晓娜的书,都出现了相似度很高的模仿、借鉴之作,不仅书的开本、装帧、版式相近,甚至是封面的色彩搭配都极其相似,内容雷同、风格近似、思想贫瘠、艺术粗糙。

选题重复、粗制滥造的书很多,大众化的快乐文学和童年小说主导文坛,其它风格和其它体裁被严重排挤。所有的作品,都是一个虚拟的现实,叙写的是虚拟的童年和虚拟的快乐生活。很多作家虽然写的是校园小说,但其实是在脱离学校、脱离社会生活“制作”作品,一堆流行的符号,加上几个搞笑的段子,就是一本小说。作品缺乏时间和细节,这样的作品其实是另一种“概念化”的东西,是虚拟的童年生活――既没有丰富的生活内涵,又没有审美的新鲜感,只是迎合了当下孩子们的手机短信、网络游戏、QQ聊天中的生活话题而已。然而现在正是这种虚拟童年生活的作品备受青睐。那些直面现实、关注现实生活和儿童精神生活的作品却不被重视。

更让人沮丧的是,许多作家开始放弃原来的写作风格和题材领域,开始转向,写出来的作品,读者年龄段都向小学生汇集,题材都向校园汇集,情感都向快乐聚集。

在这种“大跃进”的背景下,能够保持镇静、从容的作家、出版社和书店,少之又少,整个儿童文学生态,包括写作、出版、发行、阅读等等在内的各个环节,都出现了不容乐观的乱象。

  出版资源的无序竞争

大家都对市场上跟风现象严重、选题雷同、选题撞车等现象深恶痛绝。从儿童文学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儿童文学的繁荣需要的物质、文化条件非常多,繁荣绝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单靠市场的繁荣就可以成就的。当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有限,市场扩大了,出版扩张了,出版社对作家资源的竞争也就激烈起来了,无序竞争、恶性竞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从国外和港台地区的经验来看,一般一个作家只与一个出版社长期合作,出版社有计划、有节奏地投入,作家不浮躁、从容地创作,对儿童文学创作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的出版社与作家则几乎没有这样的观念,许多出版社为了笼络作家,不惜以高版税、高起印数、高曝光率相诱,作家也浮躁地在不同的出版社之间待价而沽,有时甚至是唯利是图,根本就不考虑长期的发展。

由此造成的乱象越来越多,恶果也逐渐显现出来:许多著名作家不得不在多个出版社重复授权,有的甚至采用改头换面的方式在不同的出版社重复出版;版税越来越高,合同期限越来越短,作品质量越来越得不到保证;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匹配,许多出版社一般不敢起用新人,只得把目光锁定在那些已经成名的著名作家身上,于是出版环境更加恶化,无序竞争更加激烈。

湖南少儿社文学室主任吴双英就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情:选择名家意味着低风险,但花重金吸引名家又要考虑市场开拓能力和维护的成本;跟新人一起成长,新人作品也可能成为增长点,但培养新人又担心做无效投资。

福建少儿社副社长陈效东的发言更具代表性: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培养新人方面业绩突出,简直可以称作新人的“摇篮”,从王业伦、郑允钦、戴臻、魏滨海、许延风到简平、张洁、章红、殷健灵、曾小春,再到“花衣裳”、萧袤、王勇英、流火……“当他们不断攀升向事业顶峰的过程,正是和我们渐行渐远的过程。”陈效东虽然表示并不会因为这些风险而放弃对新人的寻找和扶持,但许多中小出版社培养新人的无奈与“悲凉”还是让大家动容。

新人成长的环境空前恶劣,一方面体现在这种被培养的机会越来越少上,更糟糕的是,新人一旦被某一家出版社看中,被大家看好的时候,又会遭到拔苗助长式的过度开发。少年儿童出版社文学室主任谢倩霓与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室主任安武林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一忧虑。他们认为,最新一代的少儿文学作者一上来就被市场的利益驱赶着写程式化、快餐化的市场读物,他们大多没经过短篇文章的精细的写作训练;他们可能有足够的市场、包装、策划、畅销的概念,却缺乏对儿童文学精品、优品的广博阅读和认同,这对他们今后长期的发展是有害的,他们将会缺乏发展和提升的后劲和空间,儿童文学作者队伍也将后继乏人,更难出现大家。

许多已经崭露头角、处于上升期的中青年作家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每年出十几本在成人文学作家圈里,那是天方夜谭,但在儿童文学圈子里,这种现象却屡见不鲜。一个人创造力再旺盛,以前的积累再多,这种出书频率都非常不正常,重复出版、自我复制等等都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双刃剑

在儿童文学界内,关于市场化、商业化对儿童文学的影响,总体来说,批评的声音大于赞扬的声音,作家、学者普遍表示了对儿童文学被市场“绑架”的担忧。它的负面影响确实不容忽视,就像前面谈到的,在它影响下,儿童文学创作和出版都出现了浮躁的现象,儿童文学创作、出版的大众化、轻浅化被认为是商业化的必然结果。

然而,儿童文学编辑普遍认为,对于儿童文学出版来说,市场化、商业化总体上算是一种积极因素。

浙江少儿社副社长孙建江在分析了“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创作丛书”长达十六年的出版过程后指出,任何脱离中国当下社会背景来谈儿童文学创作的企图和努力都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儿童文学出版都无法回避市场,儿童文学的出版者和创作者都必须共同面对来自市场的考验;市场本身并不可怕,市场可以催生一批又一批低档次的作品,市场同样可以孕育高品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关键在于,是无条件一味迎合市场,还是按照客观规律积极引导市场。

孙建江一直在研究中国畅销童书的演变过程,他说,过去我们也有不少畅销书,比如秦文君的《男生贾里》、郁秀的《花季・雨季》等,但为什么现在不太作为例证被人们提及,时间当然是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他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八九十年代我们缺乏具体量化指标的有效传播途径,仅仅是版权页上的印数,不可能为更多的人知晓。那么这个具体量化指标的有效传播途径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1999年出现的北京开卷图书零售监控数据。可以说,开卷监控数据的出现对中国书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从那时起中国书业有了重要的数据参照。这个统计学意义上量化指标的出现绝对是中国书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此前,谁也不谈发行量,谈了人家也不信。如今,第三方畅销书榜对出版、书店、作家都变得非常重要了。这些数据又被媒体一轮一轮地放大,畅销书、畅销书作家就出炉了。

其实,当前我们对畅销童书有三种常见的态度。一种是对畅销童书盲目地追捧,把畅销置换成“孩子喜欢”,把“孩子喜欢”等同于儿童文学作品的优秀,这种态度在出版社组织的宣传与评论中比较常见;后两种态度则在儿童文学界内比较流行――一种是对畅销童书不看不评,提起来就是一脸的不屑,唯恐避之不及;还有一种是对畅销童书百般诋毁,指责其低俗,证明其怎样不及经典,甚至断定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流行与畅销,并不是新近才出现的现象,也不是现代商业社会所特有的现象,最起码从“洛阳纸贵”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一本书畅销不畅销,与它本身的价值并不能划等号的,它不一定就是一本好书,但是也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名著的。而且,畅销童书成为儿童文学名著的可能性还是相当高的。这是因为,畅销书和儿童文学都有某种程度的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特质,蕴含的是一种自发的自然美学,不需要太多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就能接受,具备了在不同时代都能被接受的可能性,像安徒生、格林的童话,伊索的寓言,至今仍拥有极大的阅读量即是明证。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