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从哪里来

2009-10-28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虚杰 我有话说

曾毅:中国科学院院士,法兰西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博士、博士后导师。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原院长。现任国家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科学家,病毒病研究所院士实验室主任,北京工
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

记者手记:

就是这么幸运。当我们想在12月份的世界艾滋病日到来之前采访曾毅院士时,就采访到了。当然,不是没有“打动”曾先生接受采访的缘由:今年是他80岁生日,也是他从事艾滋病研究25年;从事病毒与肿瘤研究近50年,从事病毒学研究50多年。

就像曾毅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无数次的可爱感叹:我很少接受采访的,怎么这次就答应了?的确,呈现他人生经历、科学风采的报道并不多。在短短三个小时的采访中,曾先生坦率真诚,披露心迹,每一个话题曾先生都给我们一个猝不及防的开头和意犹未尽的结尾,生动又精彩。然后,又告诉我们,这个故事还没完,后面还长着呢……

当我们回味曾先生精彩故事中的人和事时,更多地发出感叹。一位国外的病理学家曾说过:人类的历史就是其疾病的历史。曾毅院士从事病毒研究的历史何尝不是新中国成立后,预防医学攻克和希望攻克的一个个疾病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流行的脊髓灰质炎到60年代的肠道病毒和麻疹,从70年代开始的肿瘤防治到80年代的传染到中国的艾滋病……同时,从曾毅先生的科研步履,也能看到新中国成立后,免疫与预防的医学科学家们所进行的探索与实践。

采访是在北京工业大学曾先生的办公室里进行的。曾先生现在担任该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扶楼而上,这里没有现代豪华的办公室,甚至不断有工人出入,修理出了问题的电路,这一切与曾毅先生的院士头衔、科学家的身份似乎有些不符。但是,曾先生是那么愉快,谈笑风生,他说,他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就是感觉做不过来。说话的语气完全是一个青年人的。真的,曾先生那么年轻,完全与年龄不符。据说,在机场查验护照时海关人员有时就问他出生年月是不是写错了。

曾先生不仅是有故事而且也是有秘密的人,如果这秘密一点都不透露,就很难表述他后来的很多――他的科研选择,他的卓越的科学预见力。这就是,曾先生的“工龄”比我们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稍长。这,并不挑战读者的想象力吧?

走上病毒研究之路

在百家姓中,曾姓是个大姓,有“天下无二曾”之说,都是做过孔子门人、倡导“吾日三省吾身”的曾子后代。曾毅家现在存有厚厚的家谱,他是“繁”字辈的曾氏第76代人,祖上则是55代时到广东揭西县定居的客家人。

从曾毅先生家乡的地名能够感受祖先重视读书的儒家传统:1929年曾毅出生在广东揭西县五经富乡,身处潮州的客家人。“五经富乡的‘经’,是四书五经的‘经’啊”,曾先生说,家乡的人都特别重视教育,有钱没钱都要送孩子去读书。父亲虽然只是经营很小的实业,但开明积极,总是竭尽所能让孩子们去读书。曾毅兄弟姐妹八人,除了一个弟弟在家里继承父业,其他的后来全都在外事业有成。曾毅5岁开始读书,高中时考上著名的梅县东山中学。这所学校是叶剑英等著名人士的母校。1945年高中毕业时,成绩很好的曾先生并不只会读书,这一点在他1946年走出家乡,来到上海考学读书后就显露出来。

1952年毕业后他留校参加“高级师资培训班”。怀着“服从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1953年,他和17个年青人奔赴海南岛,筹建海南医专。可惜12级台风,把当时还是茅草房的医学院刮飞了。所有人撤回广州,曾先生被分配到当时的华南医学院。

与曾先生一起奔赴海南的曾夫人李泽琳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50余年二人在事业上一直相伴而行,现在依然如此,李教授在1955年时被选拔到北京新建立的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并被留在北京,曾毅先生在一年后也就不得不调到北京。

1956年,他调到北京时,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进了当时的“中央卫生研究院”(后改叫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系,师从我国著名的病毒学家黄祯祥先生。这个选择一直到现在都让曾先生感到满意。

“我大学毕业时,要挑选一个不做临床的基础课,作为自己今后的方向。我选择了微生物,是因为我觉得微生物很有意思,很多疾病都是由它引起的,特别是病毒,没有多少人研究它,所以我把病毒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黄祯祥教授当时是这里最有名的病毒学教授。”

从那阶段过来的人知道,当时北京满大街都是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曾毅先生等人在黄祯祥教授带领下开始脊髓灰质炎病毒研究。他和同事们一起,首次在全国各地进行脊髓灰质炎病毒型别的流行病学调查,并参加了顾方舟教授领导的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工作,获得成功。1961年开始他又参加黄祯祥教授领导的研究麻疹病毒,在国内首先应用血凝抑制实验检测麻疹病毒抗体,以检测麻疹疫苗的免疫效果,后来他还做过肠道病毒的研究。

我国人肿瘤病毒研究的开拓者

1959年一个机会来了,在与黄祯祥先生做了一段时间麻疹病毒后,有一天,领导告诉曾毅先生准备去留苏学习。他想了一个问题:到苏联去,总要学一些“好”东西,那么到底学什么呢?在看文献的时候,曾先生就想到,有的动物肿瘤是由病毒引起的,为什么人的那么多肿瘤就没有病毒引起呢?曾先生认为,从哲学的观点来推测,不可能人没有病毒引发的肿瘤,动物和人都是演化而来,动物有人就可能会有。为此,曾毅先生找好了苏联最好的动物肿瘤病毒学家做自己的导师。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虽然学了俄语,曾先生去苏联的计划还是搁浅了,但是,这个研究方向却保留下来了。回到研究所后,曾先生开始自己做。现在,国内医学界公认,曾毅先生是我国人肿瘤病毒研究的开拓者。

如今50年过去了,期间曾先生经常在全国各地做“病毒与癌症”的演讲。曾先生当年的哲学推理符合现实。他介绍了许多癌症如鼻咽癌、淋巴腺、胃癌、脂肪肉瘤等与EB病毒有关系,许多生殖器官肿瘤与HPV有关,肝癌与HBV有关等等。在19世纪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肿瘤与微生物无关。直至1908年,美国Rons首先证明鸡肉瘤是由病毒引起的,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

曾先生说,现在的研究表明病毒与人癌症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证明病毒是癌症的病因,对癌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恰好,1957年,李冰负责筹建了我国第一所肿瘤专科医院―――时称日坛医院、后迁地址改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1969年经李冰院长同意,曾毅的实验室搬到肿瘤医院,后来他还到河南林县参加食管癌调查和研究。

1966年,美国学者L.J.奥尔特等人应用免疫扩散试验,首次证明了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B病毒)与鼻咽癌存在血清学关系。但他们主要研究EB病毒的特性以及它对细胞转化的作用,至于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则研究得很少。

世界上大约80%的鼻咽癌发生于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几个省,广东、广西为全国高发区。鼻咽癌又叫“广东瘤”,在全国范围内,在恶性肿瘤致死的排行榜中鼻咽癌排在第九位。

作为广东人的曾毅,经反复思考、比较,1973年时决定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鼻咽癌发病者92%为30岁以上的人。它与所有癌症一样,早期难以发观,晚期难以治疗,病死率很高。对该病如能早期发现,早期进行治疗,效果很好。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对于挽救其生命十分重要。

课题确定之后,制订正确的研究策略十分重要,关系到课题的成败。经过深入的思考,曾先生认为,我国是鼻咽癌高发区,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正在受到威胁,因此,我们不能采取西方学者的研究策略,应该走自己的路,应该坚持科学研究与防治疾病相结合,实验室研究与疾病防治现场相结合的方针,首先要解除病人的痛苦,挽救其生命,然后再来阐明病因,控制疾病。据此,他制订的策略是:以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的关系为中心,带动其他学科的研究;从解决鼻咽癌的早期诊断入手,深入疾病的高发区,主动寻找病人,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在此基础上阐明病因,研制疫苗达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根据这一策略,曾毅在研究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时,其工作分为三个部分: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EB病毒、集体免疫力、环境因子和遗传因素等在鼻咽癌发生中的作用。

思路决定成效。曾先生从1973年开始建立带EB病毒的彬巴母细胞株,建立了鼻咽癌细胞株,并建立了免疫酶法,用此法检测人血清中EB病毒壳抗原和早期抗原的IGA抗体,可发现早期鼻咽癌病人。此方法简便,只要在手指头取一滴血,经免疫酶法检测判断结果,如果检出抗体,通过临床检查及病理检查,就可能查出早期鼻咽癌。血清学检测能在鼻咽癌发生前18年发现I鄄GA/VCA抗体。据此,可以预测鼻咽癌发生的可能性。科技部和卫生部都成有正式文件推荐此法。多年来鼻咽癌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在国内已推广和应用,该检测方法可使鼻咽癌早期诊断率提高到80%以上。

1977年,他们在苍梧县和梧州市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开展鼻咽癌前瞻性调研现场,由曾毅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和苍梧县鼻咽癌防治所、梧州市肿瘤研究所和自治区人民医院的医务人员一起组成鼻咽癌协作组,深入工厂、农村,开展血清学普查工作。他们在城市和农村共追踪了6万人,坚持了20年的追踪检查,30年进行普查累计检查了上百万人次的血清。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主动寻找病人,经常是白天在日晒下采血,晚上在实验室进行检测发现了大批早期病人,使他们得到及时治疗,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EB病毒发现者M.A.Epstein教授在他1986年的专著中评价:“这是应用病毒血清学方法进行普查和诊断人类癌症的第一例证。”首次发现鼻咽癌有EB病毒DNA的著名学者Wolf教授评价:“曾毅的研究不仅仅是针对EB病毒和鼻咽癌,而且对整个病毒性癌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是开创性的国际上最高水平的工作。”关于鼻咽癌血清学早期诊断的工作被写进美国费氏病毒学教科书中。1993年曾毅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近30年过去了,与曾先生合作的广西苍梧县鼻咽癌防治所的有关的医务人员很多已经成为专家,而他们的合作还在进行。“从来没有停过”,曾先生说,就是现在他仍年年都到现场去。他不仅建立了鼻咽癌的快速检验方法、发现早期病人、提高病人生存率,而且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治疗性的和预防性的疫苗。现在疫苗正在申请上临床试验。

国际上著名的EB病毒专家都曾研究EB病毒和鼻咽癌的关系,但不能建立模型证明EB病毒诱发人鼻咽癌。曾毅提出鼻咽癌的发生是多因素的,EB病毒起主要作用,其他因素如遗传、机体免疫力、致癌物和促癌物可以去协同作用。在此思想指导下,曾毅应用EB病毒感染人胎鼻咽部粘膜上皮细胞,在促癌物协同作用下能诱发人鼻咽癌。曾先生把该文章请M.A.Epstein教授评审,得到这样的评价:“这是首次成功的应用EB病毒诱发出鼻咽癌,我完全同意你的结论。”

2007年12月,在中国召开的国际HPV和宫颈癌学术大会开幕式会议上,曾毅进行了一小时的“EB病毒与鼻咽癌关系”的专题报告,反响强烈。

1974年,曾毅院士作为客座研究员去英国格拉斯大学研究肿瘤病毒。这使他有机会在改革开放还没开始时就接触了国外新的研究进展,打开了视野,结识了这个领域的世界级科学家。这对他今后的工作上很有帮助。

这里还有一段趣事,因为曾先生在中国研究鼻咽癌,法国病毒学和肿瘤学专家盖伊・德泰教授便邀请他去法国访问并共商合作,但当时使馆未同意。后来,盖伊・德泰教授参与法国科学院代表团来中国访问,指名要见曾毅先生,他们一见如故,密切合作。后来国际科学家中称他们为“同胞兄弟”。2003年,曾毅获得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这在华人中是第一个。2004年,盖伊・德泰也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7年法国中央电视第二套和癌症基金,来曾毅实验室和广西梧州市及苍梧县现场采访和录像。随后分别在法国电视台播放,片题为“希望来自中国”,以示在中国进行着以预防为主的癌症工作。

除鼻咽癌外,十多年来,曾先生还和汕头大学医学院沈宗英教授等合作。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HPV(人乳头状瘤病毒)与食管癌的关系十分密切,HPV也可能与其他因素起协调作用诱发食管癌。此外,曾先生还研究了在中国HPV与宫颈癌、HTL-1(人体细胞白血病毒)、HBV与肝癌、HHV8(人疱疹第八型病毒)与卡波西肉瘤的关系,以及这些致癌病毒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为我国病毒性癌症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艾滋病研究25年

在国内,现在有更多的公众知道曾毅先生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所做的不懈努力,甚至,认为他就是一位艾滋病方面的专家。实际上,艾滋病研究是他开辟的另一个战场。

当1981年美国发现艾滋病时,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灾难性的传染病。中国对外开放、交往频繁,艾滋病一定会传入中国。因此,1983年当法国Montagmier发现艾滋病是由病毒引起时,1984年曾毅就在中国进行了艾滋病毒的抗体普查,以确定艾滋病是否已进入中国,为中国艾滋病的防控提供依据。他是我国艾滋病研究的开拓者。他投身这一领域,已经整整25年。他证明艾滋病毒于1982年随着美国血液制品传入中国,1983年感染第一个中国公民,1983―1985年共有4位血友病人因输入美国第八因子而感染了艾滋病毒,1986年分离出中国第一株HIV-1病毒,1987年建立免疫荧光诊断方法,1988年研制成功HIV-1快速诊断试剂并获得卫生部证书,1989年应用自己的诊断试剂确定了云南大批静脉吸毒者感染了艾滋病毒,1994年后又确定了我国大批供血者感染了艾滋病毒。他多次在我国举办了血清学诊断培训班,为后来的艾滋病防治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

1987年P3实验室建立了,曾先生与李泽琳教授开始研制中药的抗艾滋病药物。他们研制的中药制剂在美国经过HIV感染的猩猩实验和在国内SIV感染的猴子实验,效果明显,能抑制HIV和SIV病毒的复制和提高CD4细胞数,应河南省卫生厅的邀请,该中药经省药监局的批准,在河南治疗了1000例艾滋病病人,病人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HIV的病毒量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和CD4细胞数迅速上升,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另一个中药方剂已与北京广安门医院合作,被列为国家传染病重大项目,正在上临床实验。此外,曾先生的实验室还在开展抗艾滋病的疫苗研究工作,尽管世界上目前仍无成功的疫苗,但曾先生相信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人类终将战胜艾滋病,研制出有效的疫苗。

就如公众所熟知的,曾毅先生近些年以一种从事公益事业的姿态,投入到倡导加强艾滋病的宣传和干预上,他用数字和事实说话。他经常到各地宣讲,曾在山东潍坊市和下属两个县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和干预工作,并邀请一些明星如费翔、濮存昕、蒋文丽等进行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教育,获得良好的效果。曾毅和其他院士及专家在中国科学院的领导下,三次上书国务院为我国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意见。为表彰曾毅先生20多年来为中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出的卓越贡献,2006年英国的贝利马丁奖授予了他。曾先生认为,在中国,特别是在农村,进行大规模、广范和深入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干预做得还不够,因此,这方面的工作仍需要加强。

科研小故事

成功大奥秘

曾先生说:“从事科学研究,人生观非常重要。对科学研究的方向、途径一定要从整体的社会效益去考虑。这样你就能更好地看清方向并坚持下去,找到有效的途径达到目的。”鼻咽癌和艾滋病两个项目,曾先生都做了数十年,仍在坚持。曾先生说做科学研究绝不是个人的事情,一定要团结合作。他进行了30余年的鼻咽癌研究,参与合作的人很多,涉及的问题和人群广泛,特别是在一个比较贫穷的县,能够长期坚持实属不易,所取得的一些成绩与上级政府特别是县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是团队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克服困难所取得的。

曾先生科学研究的愿望是能够和同志们继续工作,并且后继有人,能顺利地完成现有任务,将肿瘤病毒和艾滋病毒防治工作坚持下去,为之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他相信某些人类肿瘤可能与新的病毒有关,希望能在中国找出新的致癌病毒,正是科学永远无止境,惟愿上下而求索。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