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隐于朴素的大美

2009-12-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古耜 我有话说
鲍尔吉・原野是一位拥有清醒文体意识和自觉审美追求的散文家。在他的散文世界。这个世界告别了词藻的魅惑,也远离着技巧的装饰,甚至放弃了常见的经典开发和讨巧的知识援引,它只是将生活的原生情境和生命的寻常形态展示给你,将此二者不含夸张和变形的相伴与相生推荐给你,与你做平等而真诚的对话与交流,以至使你只感
到“以心传心”的生命气息,而几乎忘记了文学接受所用惯了的种种划分和命名……当然,如果我们必须为这个世界留下一种划分和命名,那么,它应该得到的恐怕只能是单纯和朴素,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羚羊挂角、得鱼忘筌之类的喻比和形容。

原野的散文是单纯的、朴素的,只是这些单纯而朴素的散文作品,却足以让你体验到性情的愉悦和精神的豁朗,体验到艺术欣赏的如饮琼浆和如沐春风,体验到大方之家的某些气象。这时,你会想到老子那“大音稀声,大象无形”的名言,同时也会抑制不住一颗好奇之心,发出近乎执拗地追问:究竟是什么支撑起了原野散文的单纯和朴素之美?

首先,原野的散文一向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它的基本题材和主要动机,常常是离我们经验世界很近的一个人物、一段故事、一番记忆、一种场景、乃至一幅画、一支歌、一句话。所有这些都弥漫着浓郁的人间烟火,都体现着充分的俗世意味,但是它们却有效地避免和摆脱了同类题材写作所常见的平庸、肤浅和琐碎,而代之以温馨、健朗与醇厚。究其原因,则在于作家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他将这种爱作为一种生命原色,一种精神追求,赋予了笔下的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其结果是深化和升华了整个的作品的意蕴与格调,使那些看似寻常和普通的艺术情景,有了一种内在的敬畏与高贵,一种对生活、对人类的大同情、大关切与大悲悯。而散文一旦拥有了这种力量,也就具备了进入优秀作品的重要质地。

其次,原野是在汉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蒙古族作家。在他身上,来自大环境的汉文化传统无疑属于主流和强势,但源于血脉和“小环境”的蒙古族文化同样在场,后者凭着一种深深的无法割舍的眷恋之情,很自然地构成了对前者的“反拨”与补充。于是,我们在原野单纯而朴素的散文世界里,看到了汉蒙两种文化的嫁接与整合,特别是看到了蒙古族文化在融入汉文化时所展现的独特风采。如此这般的文化持守与转换,为原野看似单纯和朴素的散文世界,增添了若干丰腴与恢弘,同时也完成了一次有关民族文化潜力与优势的成功彰显。

如果说在中国散文传统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中,现代散文曾经提供过崭新而良好的艺术资源,那么,幽默当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它的出现和传播,不仅丰富了现代散文的审美形态,而且有可能从根本上调整和改善中国作家的内心结构与精神气质。遗憾的是,近百年来,由于中国社会进程的曲折多变,以及传统文化中某些负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少散文家迄今仍不能把握幽默的真谛,误解和变质的幽默随处可见,以致使光扬真正的幽默精神显得十分重要。而原野笔下的幽默,呈现出亲切、机俏、含蓄的特点,以致有足够的力量吸引我们沉浸其中,微笑着面对尘世悲喜和人生得失。

在语言表达上,原野的散文不尚雕琢,不事斧凿,一任笔墨做自然复自由的流淌,但是却并不因此就显得直白和粗糙,相反有一种细腻、精致与优雅流注其间,让人感到平淡之中寓深味,随意里边含功力。这样的效果得益于作家天生的语言敏感,但更离不开他在语言驾驭上的摸索与积累。

在我的印象里:原野的散文是拥有几幅笔墨、几种风格的。除了单纯、朴素和幽默,至少还有刚健与恣肆。他早年的名篇《骑兵流韵》和后来的佳作《英雄赴死如还乡》,都写得峥嵘奇崛,磅礴高蹈,读来让人回肠荡气,血脉贲张。只是不知为什么,近年来的原野似乎渐渐疏远了这类文字,这使我多少有些遗憾。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理想的散文世界里,还是应当有一点苍劲之气和雄浑之美。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