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阿西莫夫: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

2009-12-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卞毓麟 我有话说

再过3天――2010年1月2日,是享誉全球的科普泰斗兼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之90诞辰,特撰此文以资纪念。

惊人的数字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

1992)是有史以来著述最丰的作家之一。据这位俄裔美国人最后一卷自传所附书目统计,其已出版的著作达470部之多。其中非小说类作品共269种,包括科学总论24种、数学7种、天文学68种、地球科学11种、化学和生物化学16种、物理学22种、生物学17种、科学随笔集40种、科幻随笔集2种、历史19种、有关《圣经》的7种、文学10种、幽默与讽刺9种、自传3卷、其他14种;小说类作品共201种,含科学幻想小说38部、探案小说2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33种、短篇奇幻故事集1种、短篇探案故事集9种,此外还主编科幻故事集118种。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外国作家中,其著作在中国内地的译本达上百种之多的,似乎也就是阿西莫夫独一家。若论中译本数量最多的外国作家,也许并不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样的经典作家,也不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样的类型小说作家,而是以科学为主要题材的阿西莫夫。――这个判断是否正确,有心人可以考证。

笔者研读、翻译阿西莫夫有年,今对其著作中文(简体字)版作了一番统计,结果是迄2009年12月止,有中文版行世的阿氏著作已达104种之多。其中有科学总论10种、数学2种、天文学39种、地球科学6种、化学和生物化学5种、物理学8种、生物学5种、科学随笔集7种、历史1种、自传1卷、科学幻想小说15部、短篇科幻和短篇故事集4种、主编的科幻故事集1种。

早先,我国翻译外国作品尚无购买中文版权一说。那时,阿西莫夫作品在我国一书多译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其科幻名著CavesofSteel就曾有晓岗等译《太空镇上的谋杀案》(1981年)、杜渐译《太空站来客》(1988年)、孙静等译《太空城疑案》(1997年)等不同版本;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正式取得中文简体字版权后,出版了汉声杂志的译本,书名定为《钢穴》。在统计已有多少种阿氏著作出版中译本时,这只能算是1种。

类似地,阿西莫夫的科普名作Extraterrestrial Civilizations,曾有卞毓麟和黄群合译,分为上下册出版的《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地外文明(上篇)》(1983年)和《寻访人类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1984年),以及王静萍等的另一译本《地球以外的文明世界》(1983年)。

再者,鉴于阿西莫夫的知名度,又常有国人改写或选编种种阿氏作品。例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的《C字滑行道》(198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外国名科学家小传》(1982年),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赤裸的太阳》、《黎明世界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与银河帝国》(均为1992年),地质出版社的《无穷之路――阿西莫夫科普作品选》(1981年,注意:此书并不对应于阿氏TheRoadtoInfinity 一书),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1991年,系三部作品的汇编)等。鉴于它们都不是阿西莫夫任一原著的直接译本,故未纳入104种中文版阿氏著作之列。

顺便一提,Asimov曾译“阿西摩夫”,例如寿纪琛等译的《阿西摩夫科学探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渐统一为“阿西莫夫”。

首功难忘

阿西莫夫作品的第一个中译本是《碳的世界――有机化学漫谈》,郁新(林自新、甘子玉两位前辈合用的笔名)译,1973年10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虽然关于此书曾有不少介绍,但首功难忘,它依然有许多值得重提的地方。

首先,这是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出版的,当时要顶着被批判――例如被斥为“崇洋媚外”、“洋奴哲学”――的风险。

其次,这本仅仅8万多字的小书确实写得好。它以非常浅显的语言颇有深度地讲述有机化学的故事,秩序井然地介绍了五花八门的有机化合物(汽油、酒、醋、维生素、糖类、香料、肥皂、油漆、塑料……)与人类的关系。这本小册子使我国的读者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自身的文化闭塞,了解到科普作品居然可以写得如此精彩。

再次,它提供了一些经典的段落,至今仍被视为科普写作的范本。例如,作者在书中写道:

“我们设想有两个小孩,各有一箱积木,可以用来搭房子。甲孩子那一箱积木,有90种不同形状的木块,但是每一次只允许用10块或12块来搭房子。乙孩子那一箱积木,只有四五种不同形状的木块,但是,他每次可以用任意数量的木块来搭房子,如果他喜欢,可以用100万块。

“显然,乙孩子可以搭成更多式样的房子!

“正是因为同样的理由,有机化合物要比无机化合物多得多。”

在这里,每一种形状的木块代表一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有机化合物虽然仅由碳、氢、氧、氮等少数几种元素构成,但它们的分子中却可以包含成千上万、甚至上百万个原子;无机化合物虽然可由90来种元素构成,却因每个分子仅含少量原子而远不如有机化合物那样变化多端。这个比喻貌似平凡,却足以显示作者极不平凡的阐释能力。

最后,《碳的世界》使许许多多中国人记住了阿西莫夫这个名字。

1980年代的繁荣

在引进阿西莫夫作品的初期,科学出版社一马当先。继《碳的世界》之后,该社又推出了《阿西莫夫科学指南》的中译本。因篇幅庞大,中译本分成四个分册先后出版,即《宇宙、地球和大气》(1976年)、《从元素到基本粒子》(1977年)、《生命的起源》(1977年)以及《人体和思维》(1978年)。关于这部《科学指南》,后文还将再次谈及。另外,该社还于1977年推出《碳的世界》的姐妹篇《氮的世界》。

19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阿西莫夫的名字也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悉。整个80年代出版的中文版阿氏作品多达48种,其中有科学出版社的《原子核能的故事》、《洞察宇宙的眼睛――望远镜的历史》、《太空中有智慧生物吗?――地外文明(上篇)》和《寻访人类的太空之友――地外文明(下篇)》、《宇宙――从天圆地方到类星体》、《变!未来七十一瞥》、《古今科技名人辞典》,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原子内幕》、《你知道吗?――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奇妙的航程》、《生命和能》、《我,机器人》、《阿西莫夫论化学》、《塌缩中的宇宙》、《自然科学趣谈》(上、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数的趣谈》,广东科技出版社的《太空镇上的谋杀案》,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的《走向宇宙的尽头》,地质出版社的《阿西摩夫科学探案》,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九个明天》、《美国科学幻想故事集》,原子能出版社的《辐射对遗传的影响》,广西人民出版社的《数的世界》,上海翻译出版公司的《科技名词探源》,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繁星似尘》,北京出版社的《二十世纪的发现》。

还有,地质出版社于1984年分两辑出版了阿氏迄1982年的21种“HowDidWeFindOut――”之中译本。这套专谈科学史的小丛书是为小学生写的,译成中文每一种尚不足3万字。它着重叙述科学发现的过程,很是引人入胜。中文版第一辑10种是《我们怎样发现了――数字》、《恐龙》(按:此处和以下书名均已省略“我们怎样发现了――”字样)、《细菌》、《维生素》、《原子》、《外层空间》、《地震》、《黑洞》、《南极洲》和《火山》,第二辑11种是《地球是圆的》、《电》、《彗星》、《能》、《核能》、《人的进化》、《石油》、《煤》、《太阳能》、《深海生物》和《生命的起源》。后来,阿氏又陆续为该系列写出16种新书,只可惜不再有中译本了。

科普巨著

阿氏的科学读物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的每一个领域。论卷帙之浩瀚,当首推《阿西莫夫新科学指南》、《阿西莫夫科技传记百科全书》和《阿西莫夫科学和发现编年史》这三部巨著。

前文提到科学出版社曾以四个分册出版了《阿西莫夫科学指南》的中译本。该书英文版原是阿氏的第120本书,于1972年面世。后来,作者对它做了许多修订和补充,于1984年再出新版,书名改为《阿西莫夫新科学指南》。1991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推出新版的中译本,即朱岚等译的《最新科学指南(上)》和程席法等译的《最新科学指南(下)》,共约90万字。1999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再度出版此书,书名易为《阿西莫夫最新科学指南》(上、下两卷)。《科学指南》一书精彩纷呈。试举一例如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中对“人体冷冻学”的兴趣日见其增。阿氏在《科学指南》中对此扼要介绍后,坦率地表达了他本人的态度:

“实际上,把人体完整地冷冻起来,即使完全可能使他们复活,也没有什么意义”,“如果地球上很少或者没有死亡,就必须很少或者没有出生,这就意味着一个没有婴儿的社会,”“一个由同样的脑子组成的社会,人们以同样的方式思维,因习陈规循环不已。必须记住,婴儿拥有的不仅是年轻的脑子,而且是新的脑子……。多亏了婴儿,才不断地有新的遗传组合注入人类,从而打开优化与发展的道路。”他认为,“或许长生不死的前景比死亡的前景更加糟糕。”

1982年,阿氏的第257本书《阿西莫夫科技传记百科全书(第二次修订版)》问世,内有1510位科学家的小传。1988年,该书的中译本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定名为《古今科技名人辞典》,计116万字,20余位译者分条署名。

阅读这部《名人辞典》,可以深深感受到阿西莫夫文体的魅力。它不仅包蕴了科学史,而且以极简练的笔墨兼顾了社会史。它对时代背景的勾画,每多科学社会学的神来之笔。例如,关于拉瓦锡之死,书中写道:

“法国革命爆发了。1792年激进的反君主政体者控制了全国。法兰西宣告成为共和国,税农们开始受到追捕。拉瓦锡……被抓了起来。当他提出他是一个科学家而不是税农(不完全真实)时,据说逮捕人员作出了这一著名的回答:‘共和国不需要科学家。’”

“审判是一场闹剧,马拉以各种可笑的罪名控告拉瓦锡:例如,‘在人民的烟草中掺水’。”“拉瓦锡于1794年5月8日被送上断头台”,“拉格朗日哀悼说:‘砍掉他的头只要眨眼的功夫,可是生出一个像他那样的脑袋大概一百年也不够。’”“拉瓦锡死后不到两年,抱憾的法国人为他的半身像揭了幕。”

1989年,阿氏出版了他的最后一部科学类巨著,即《阿西莫夫科学和发现编年史》,全书厚达700页。该书无中译本,它确实不容易翻译,此处不再赘述。

新世纪的新气象

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科普的总体状况有过一阵低落。从1989年到1997年将近10年间,新出版的阿西莫夫作品中译本只有2种:前已提及的《最新科学指南》和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颠覆帝国的阴谋》(1990年),后者的原著是阿氏于1950年出版的科幻小说Pebble in the Sky,也是他出版的第一本书。

1994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实施。此后,党和国家一再强调科普工作的重要性,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由是,科普气候逐渐回暖,科普出版日见繁荣。在20世纪的最后岁月,又有了几部新的中文版阿氏作品。其一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诠释人类万年》(1998年),英文原书名The March of the Millennia (1991年),这是一部历史读物,由阿西莫夫和弗兰克・怀特合著。接着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新疆域》和《新疆域(续)》。这两本科学随笔集,收录了阿氏自1986年来为洛杉矶时报辛迪加撰写的每周一期科学专栏文章。其中每篇文章仅1600字光景,却一一道明了关于生命、地球、空间和宇宙的种种新发现。

1988年,我曾到阿西莫夫家做客,他向我提及正在创作一套少儿天文读物。阿氏去世后,原出版社于1996年对全套31种书稍作修订,并由他人增添2种新作。2000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其中译本《阿西莫夫少年宇宙丛书》,并将其合订为11本,依次称为《地球和它的近邻》、《行星世界的巨人》、《水星和火星》、《千万万个太阳》、《彗星和小行星》、《寻找外星人》、《宇宙大爆炸》、《21世纪太空城》、《太空探险家》、《观星指南》和《遥远的行星世界》,计有精美彩色插图千余幅。

同在2000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中文版的《亚原子世界探秘――物质微观结构巡礼》和《终极抉择――威胁人类的灾难》。《终极抉择》全书33万字,很值得一提。作者基于当代天文学、物理学、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新进展,以丰富的想象力,由远及近依次分析了可能导致人类毁灭的5大类灾变――宇宙的灾变、太阳系的灾变、地球的灾变、人类的毁灭、文明的毁灭,以提醒人类要自珍自爱,作出明智的抉择。它使人们意识到威胁,又能以积极的心态采取理性的行动。2002年,该社又推出《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中译本,此书后文还将谈及。在21世纪的头10年中,该社已成为阿西莫夫非小说类作品中译本的首要出版者。

科幻小说洋洋大观

另一方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文版阿西莫夫小说类作品也有了重大突破。

阿氏的写作生涯始于短篇科幻故事。从1950年开始,其长篇科幻小说接连问世。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其大部分精力用于科普创作。后来,他又出版了多种长篇科幻新作。阿氏最主要的科幻小说,有“机器人”、“基地”和“帝国”三大系列。

我国的科幻爱好者们早就盼望全面引进阿氏的大宗科幻作品,但此事付诸实施却颇多困难。事实上,在中国内地开始出版阿氏著作中译本的头30年内,严格意义上的中文版阿氏科幻作品仅有前已列出的《奇妙的航程》、《我,机器人》等8种而已。

2005年,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跨出了很大的一步。该社在一年之中,出齐了阿氏科幻的全部主要作品。那就是由《基地前奏》(上、下)、《迈向基地》(上、下)、《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基地边缘》(上、下)、《基地与地球》(上、下)组成的“基地”系列;由《钢穴》、《裸阳》、《曙光中的机器人》(上、下)、《机器人与帝国》(上、下)、《机器人短篇全集》(上、下)组成的“机器人”系列;以及由《繁星若尘》、《苍穹微石》和《星空暗流》组成的“帝国”系列。

阿西莫夫创造的“机器人学”(robotics)一词,已在科技领域中广泛使用。阿氏的机器人故事都有着共同的基础,那就是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亦译“机器人学三法则”)。这些“定律”或“法则”构成了机器人行为的道德标准,但它们有时会使机器人陷入不知所措的矛盾境地。由此展开的故事情节非常引人入胜,它们为科幻小说增添了高雅的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阿西莫夫在科学随笔集《变!未来七十一瞥》中有一篇题为“机器人法则”的文章。文中说到:“在我看来,机器人是机器,而机器总是由人制造的。既然一切机器都有危险,不是这种危险就是那种危险,人在它们身上装上安全装置不就安然无事了吗。”是的,阿氏以“机器人学三法则”的特殊形式提出了有关机器人的安全措施。这三条法则是:

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在人遭受不幸时不采取行动。

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的命令,除非该命令与第一法则相抵触。

3.机器人必须保护其自身存在,除非该保护与第一和第二法则相抵触。

阿西莫夫说,“在制订这些法则时,我并没有认识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就在运用它们。我们不妨把它们理解为如下的‘工具三法则’:

1.工具应可以安全使用……

2.工具在安全的前提下,必须行使其功能。

3.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完好,除非为了安全或行使其功能不得不破坏它。”

把“工具三法则”同“机器人三法则”逐条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它们是精确对应的。诚然,机器人或者计算机都是人类的工具,这些法则也就自然应该彼此对应了。

2009年新译阿氏作品

阿西莫夫一生写过三卷自传。头两卷《记忆犹新》和《欢乐如故》分别于1979年和1980年问世,书中严格地按时间先后记述了作者从出生到1978年的经历。它们均无中译本。前述《人生舞台――阿西莫夫自传》(黄群、许关强译)则是阿氏晚年病重期间完成的最后一卷自传,再过不到两年,作者就去世了。此书53万字,写法与前两卷自传大不相同。它不再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顺着作者的思绪,一个话题接着一个话题,率真坦诚地将其家庭、童年、学校、成长、恋爱、婚姻、疾病、挫折、成就、亲朋、对手,乃至他对写作、道德、友谊、信仰、生死等诸多重大问题的见解一一娓娓道来。全书在极平易的语言中充盈着睿智和灼见,很能引发人们在阅读中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真谛。鉴于此书重要而又精彩,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已于2009年对其中译本再版发行。

阿西莫夫共有科学随笔集40种。早先已有5种中译本:《数的趣谈》、《阿西莫夫论化学》、《变!未来七十一瞥》、《新疆域》和《新疆域(续)》。2009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又出版两种阿氏科学随笔集,即吴虹桥等译的《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和江向东译的《不羁的思绪――阿西莫夫谈世事》,它们是第103种和第104种中文版的阿氏作品。

阿氏的科学随笔精彩纷呈,不惟阐释巧妙,更有独到的思考。例如,《宇宙秘密――阿西莫夫谈科学》一书共有31篇文章,最后一篇就叫“宇宙秘密”。文中提到,有一次阿氏和纽约科学院院长海因茨・帕格尔斯等人在一起谈天说地时,海因茨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将来某一天,一切科学问题全都得到了解答,我们无事可做了,这有没有可能?还是说,全部得到解答是不可能的事?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们现在就能断定上述两种情形哪种是正确的?”

“我相信我们现在就能断定,而且很容易。”阿西莫夫首先回应,“我的信念是,宇宙在本质上具有一种非常复杂的分形性质(按:阿氏已在文中对“分形”作了很生动的介绍),科学探索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宇宙中任何未知的部分,科学研究中任何悬而未决的部分,不论它们与已知的解决了的部分相比多么小,都含有起始物的全部复杂性。所以我们永远都不会完事。无论我们走了多远,前方的路还会远得就如同我们站在起点一样,这就是宇宙的秘密。”

诸如此类的种种想法,有可能引起争议,也有可能是错了。但是,我相信,人们会普遍赞同它们确实是很有意思的想法。

阿西莫夫的著作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宝库。这篇“压缩饼干”式的文章倘能引发国人、特别是年轻一代更多地关注这座宝库,则笔者幸甚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