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夜之细声

2010-01-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凸凹 我有话说
夜之细声,是一篇文章的题目,缘自美国随笔大家怀特之手。

在这篇文章中,怀特记述了他阅读梭罗《瓦尔登湖》的感受,娓娓道来,有自然起伏的情感律动,好像他早已把自己和梭罗融在了一起,心心相印,一同成长。

夜之细声,自然是翻书的声音,是有关阅读的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很美,温柔的夜色,会心的

阅读,意绪安详,有宗教气息。

因而他说,阅读,是人逃离红尘,回归内心之旅。

梭罗的逃离,选择了一种极端化的方式――在湖畔筑屋,简约物欲,放逐心灵,体验与发现人在原始状态下的人性图谱和生存可能。他所得多多,归结为一点:金钱,只是为多余的欲望买单,人类本性上的满足,是与物质的多寡无关的。

梭罗的方式让人感到古怪,被看做是“未开化的人”。怀特则认为,正是这种“未开化”的状态成就了梭罗,让他抓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在社会中的困境和人追求精神升华的能力,并将三者对应思考,推出了一道富含维他命的济世菜肴,供人在贫穷和饥饿的日子里获取营养。怀特干脆说,梭罗及他的《瓦尔登湖》如果少了一些古怪,也就少了一些精彩,也就少了一些反拨的力度。

由怀特的思绪,我不禁想到:对梭罗的认识,本质上是个生存观念问题――太开化的人,用身外的标准衡量生活;“未开化的人”则用内心的标准。人一旦回归内心,就拥有了定力,进入纯净和质朴的境界,一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其奈我何哉”式的生命自适,痛苦远去,幸福翩然而至。也就是说,有了内心的标准,“贫穷”和“饥饿”这类生存窘境,也就不再可怕了。

怀特读梭罗,我读怀特,三个人的心因字纸而链接在一起,虽夜色静虚,但内心充盈,感到孤独与寂寞,其实也是一种美。

因为在阅读的时候,无形的时间变成了一条有形的溪流,阅读者静静地坐在岸边,一如垂钓者等待鱼。只要读得下去,终有鱼漂浮动、鱼弦颤抖,鱼儿上钩的时候。长久的等待,也是好的,不容易的得到,才让人兴奋不已。

正如垂钓并不是为了吃,读书也不是为了用,而是为了得到一种叫“会心”的东西。情人在一起喁喁私语,竟至通宵达旦,说的几乎都是无用的话,却有不可言说的幸福感觉。因为他们彼此会心。会心,是一种生理和心理快乐共振的状态,这一刻,超越了现时功利。所以,阅读之乐,类似于情人之乐。

因此我想,怀特的所谓逃离红尘,回归内心,指的并不是逃避现实,自我封闭,而是说,阅读活动可以缓解个体的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沉浸在精神世界中的人,因为拥有了内在的享受,便不会再斤斤计较于现实生活的缺斤短两及冷热浮沉,就变得平静、从容、大度、优雅,看世界的目光也就妩媚了。一如梭罗所说,“我们居住的这个离奇世界,不仅仅便利,而且奇妙;不仅仅有用,而且美好;不仅仅供人使唤,还能拿来赞叹和欣赏。”

对这点,怀特的感受是深的――“我愿意在梭罗的陪同下,漫步乡间,观赏当代风情,体察今天的暴风雪,指点明日的湖光山色,为我的罪孽,道出早该道出的歉疚。”

阅读居然能给人带来感恩的情怀,大善存焉!

怀特的书,我是从三联韬奋书店买的,共两卷,一卷是《这就是纽约》,另一卷则是《重游缅湖》。《夜之细声》一文刊于后者,小辑的栏题叫:书、人与写作。它集中论述了人与书的关系,给人的启示多多,是最堪耽思量的部分。

北京的三联韬奋书店,有三层的店面,在每层楼梯的台阶上,都坐满了阅读者,他们静静地翻书,确定最需要的候选。那个阵势,像教徒寻找福音,让人肃然起敬,不敢大声讲话。有一个年轻女子,穿着窄短的裙装,坐在那里,低头阅读,露出两条白润、浑圆的膝盖,有逼人的性感。如果她游走在城市的街头,一定会激起一些复杂的欲念,但此时的她,是那么专注,给人一种贞淑无邪的感觉,让人看到圣洁之光,内心立刻就纯净了。

夜晚的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延续了这种纯净,让人远离了动物属性,在不断净化中,心中有了光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