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谁来给春节做个“文化盘点”

2010-02-2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马龙生 我有话说
记者从商务部获悉: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消费品市场繁荣兴旺,销售快速增长,生活必需品价格总体平稳。据商务部监测,大年三十至正月初六,全国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00亿元,比去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7.2%。从现象上看,市场销售快速增长,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充足,休闲过年成为新潮流。(人民网北京2月19日报道)

春节一过,有关春节的盘点应景而来。但是笔者注意到,来自媒体的各种盘点,几乎都是围绕经济而展开。而相对于社会生活的五彩缤纷,经济数据显然无法囊括人们对春节的所有感受。同样来自媒体的消息表明,在数据光鲜的背后,人们对春节的抱怨同样不少。比如,一向被认为是京城春节文化载体的庙会,因经营内容、经营形式缺乏评价机制和门槛,一切以经济利益来衡量,被一些新北京人喻为“像个杂货市场”。停车不易,人多拥挤,卫生条件不好,了无情趣……成了人们挥之难去的“精神鸡肋”。

明眼人不难看出,上述抱怨的根源,在于春节文化薄弱与春节商机被强化所导致的反差。春节文化与春节商机,本来应该是“水”和“船”的关系,水太浅,必然载不动太多的商机;文化与商机结合不好,受众自然也不会有太好的感觉。还以庙会为例,如果根据场地、位置等条件,策划为“民间绝技秀”、“明星模仿秀”、“天下小吃廊”、“民间收藏共赏会”、“儿童奇趣城”等大大小小的主题庙会,既可方便人们各取所需,参与性也大大增强。而通过现场电子投票,让人气高的参与者获得更多的经营分成,也可改变当前一味靠拍卖摊位支撑经营的单调模式。

我们的春节为什么让人觉得越来越“没文化”?关键是有几个难题没能解决好。一是春节的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内容和形式创新缺少有力度的倡导和推动;二是对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研究不多,春节文化如何与商业经济相结合做得不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往往被搞成前者虚、后者实的闹剧效果;三是政府和民间两个积极性在现实中的协调没能解决好。春节文化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如何渗透于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如何在文化的基点上生财?民间虽不乏智慧,却不可能具备整合资源、倡导推广的手段和力度。政府主导、专家主脑、民众主体,三者联动的缺失,成为当前春节文化底蕴只破不立、只减不增的最大成因。

今年春节前,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政府、中央文史研究馆联合主办了一场“春节文化论坛”。对此,媒体只做了事件性报道。笔者通过电视报道,仓促中也听到了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的很好建议。笔者以为,类似的活动,全国各地不仅都应该开展,也有条件开展,而且应该根据专家的建议,通过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或直接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制订实施计划,并根据计划,在每年春节后的经济盘点之外,也搞一个文化盘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