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母语”不是考的

2010-03-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 方鸿儒 我有话说
本来一场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为着“减负”、为着“培养合乎今日需要的专门人才”的“自主招生”中,对“考不考语文”,见仁见智,是可以商榷,允许PK的。毕竟今朝非往昔,是一“开放、宽容”的世界,而非“乱扣帽子”的年代。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也从来是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未知是“长期洗脑”的

结果,还是本来看世界的眼睁得就不够大,令人咄咄称奇的是:某些号称最酷爱“母语”、最喜好“语文”的“网友”,却又是最惯于给对手“上纲上线”、“乱扣帽子”的――什么“不考语文就是自戕、自残”啦,“中国人不学母语,就是数典忘祖”啦,“上海是不是已沦为英、美的租界”啦,“六位校长有明显的洋奴相”啦,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很“冬烘”、亦很吓人!

如此PK,倒让笔者觉得:某些网友的母语水平确已沦落到令人不堪的地步,也让人感悟到:唯“考”是崇,绝非弘扬母语的正途――“考”是考不出一个母语种子的。

其实,大凡思维正常,遇事不偏激的人,一想就明白:“母语”(各民族都一样),从她诞生的第一天起,便不是“考”的,而是用来交流情感的,犹如“母亲”是天赐的,而非用来“选美”的。中外古今大概也无有大文豪是从“考场”里诞生的。至少所谓“国学”的祖师爷――孔丘孔夫子就不是“考”出来的。当然,今天的中国亦并非都德笔下《最后一课》中将要沦亡的法国。泱泱大中华,五十万年“母语”史,五千年文明(有“文字”记载史)史,岂要由一场“考试”来定兴亡?

为何学“母语”(其实“母语”和“语文”并非同一概念),大概也不会单为了“考试”而去认“娘”的吧!为了“出人头地”,还是为了“黄金屋、颜如玉、万斛粟”而青灯黄卷,焚膏继晷?若是,那又何必拉大旗作虎皮,貌似酷爱“语文”!若不是,仅是为了自己面目的可爱,心灵的愉快与品格的提升,那么老实说,不考又如何?依笔者教学实践体会:今日之“语文”沦落到“小五子”(数、理、化、外语之后)的境地,很大程度上便是有违语文本真、本色的“考试”造的孽!语文之本真、本色,依笔者之见,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语),这是“考”不出来的!

至于“考试”的弊端,似已毋须细陈。梁实秋先生早已作过精辟概括:“平心而论,考试就和选举一样,属于‘必需的罪恶’一类,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之前,考试还是不可废的。”“必须的罪恶”,依语文考试论――莫名其妙的选择题,死记硬背的常识题,以及千篇一律的作文,是否倒桎梏了学生的心灵?范进、孔已己者流,是前车之鉴。某些网友对“考试”怀有一种莫名的尊崇,孔已己的子孙倒代有传人了!

“语文”怎么考?1983年邓小平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说已为“语文”教学与考试定了方向――考语文并非关起门来,一味的“子曰诗云”,眼朝后看地考!“外语”要不要精?马克思也早已下过结论:“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精通“英语”,当然不是让你去当“洋奴”的。操一口流利外语的海外侨胞当然亦非“卖国贼”!一样的道理,洋人学“汉语”,他也不是来大中华当“汉奴”的――你紧张什么!倒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林大师、钱锺书钱大师,才是真正的母语大师,洋语大师――学着点!

“母语”当然要学,但不要越学越短视,越学越僵化。“语文”当然可以考,但不要越考越倒走了进化的路,越考越不会说话,只会“扣帽”,那不考亦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