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就汤下面”的智慧

2010-03-0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玲 我有话说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科研组织同样面临着转型。计划经济下的学术带头人可能无需操心科研方向的确定和科研资源的筹集,现在则既要选择研究方向,又要筹集科研资源,还要管理课题,培养人才,提交成果,等等,任务比以往的学术带头人繁重多了。在社会科学领域,如今的研究机构与高校相比经费捉襟见肘,人员
待遇差距悬殊,能够长期静心做学问的人明显减少。唯其如此,至今仍坚守学术研究阵地的队伍才弥足珍贵。如何维护和发展这样的队伍,如何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成了我们研究所的同事们多次探讨的话题。这种讨论,无疑对每个学术带头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与讨论的人无形中也升华了自己。其中有位同事的说法令我深受感动:“经济所是我的精神故乡。”

在我看来,一个学术带头人,仅仅是个人学术素养优良还不够,必须得给研究队伍寻找可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研究方向。有了长远的设想,就容易把现在的工作放在目标框架内,一步步为实现目标沿着预定方向前进。有了这个前提,研究队伍才可能形成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雁阵发展格局。更重要的是,有了大的方向和目标,才不至于被眼前的不利因素缠住手脚。转型期的社会经济矛盾尖锐,却给社会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并拓展了空间。有些委托“工程”是规定动作,需要各方满意,那就很难出创新之举。直接回应社会的需求,才可能研究真问题而且必须创新,这就需要学术带头人的敏锐、勇气和集体的智慧。

有了方向和规划,还得根据现有人力资源配备状况调整短期计划。只要坚持选定的方向,并按照时间表一步步走下去,积累起来的成果就可观了。一支研究队伍,需要经常探讨当前的工作与长远目标的关系,确认当前的课题在大规划中所处的位置。这样,既能激励大家向同一方向用力,又有利于促进每个成员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学习和提高。一个学术带头人,只有带出知识结构互补的研究梯队来,才有可能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的愿望落在实处。

二十多年前,我的导师把德国农业推广体系作为一个改革方案,推荐给时任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的杜润生同志。杜老当即给出一个智慧的回答:“就汤下面。”也就是说,中国人只能根据现有的资源状况,改善现有制度,发挥现有资源潜力,德国人的方案虽然效率高,可惜嫁接不了。对于研究梯队的建设,只能一方面观察和抓住进新人的机会,一方面强化现有的研究梯队,这也算是“就汤下面”吧。依照体制内科研机构目前的经费筹集和人员招聘机制,对科研队伍只能分外强调,兵不在多在于精,将不在广在于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