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光的使者――朱德群艺术的力量

2010-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徐虹 我有话说

在2010年春天到来日子里,由中国美术馆和朱德群工作室联合举办的全面反映旅法中国艺术家朱德群艺术历程的“朱德群回顾展”于3月4日在中国美术馆开幕。展览涵盖了朱德群从早期到最新的作品,类型多样,重点突出,113件作品清晰地呈现出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和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其中许多作品是第一次展

出。

此次展览,朱德群先生捐赠给中国美术馆一件油画和十件水墨作品,其中,三联油画《绿色活力》(195×395厘米)是艺术家在1982年所作的代表性作品。1997年12月朱德群荣膺法兰西学院院士,典礼主席致词称颂他的艺术“丰富了欧洲文化的内容”,他成为法兰西学院200年来首位华裔院士和首位东方艺术家,这是中西艺术交流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绿色活力,三联作,1982年,中国美术馆藏

20世纪以来的美术演变中,朱德群的艺术具有独特的影响力。作为一位敏感而深邃的艺术家,他处于20世纪中国社会和文化千年之巨变中,在如何处理传统精神和时代涌动的现代性诉求中,坚持以个体生命抛入大千世界的勇气去探索和冒险,为新艺术的硕壮和传播弥远迈出坚实而明晰的脚步。他将个人的体验和艺术理想融于光与色的抒情叙事中,从西方艺术的崇高意蕴到东方艺术的轻灵诗韵,将人类不同文化的积淀,作为精神源流渗透入艺术的生命流变之中。在勤奋工作和不息探求中,让心底的灵韵成为照亮艺术前行的光亮。

作为个体生命体验,离不开对时间流的记忆和情感回味。中国古人对时间和生命的联系有意味深长的表达:“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在天地的浩瀚与生命的须臾对比中,古人喟叹宇宙的无限与微弱个体存在的反差,那份孤独、悠远的情怀,寄托着生存的感念和精神渴望,期待孤寂的心得到慰藉。今天的宇宙是以“光年”计,但人类仍然只能在“此时此地”活着,所以人类需要艺术,此既是“不平而鸣”的心声,也是人类精神特殊成就的象征。从此意义上看朱德群艺术,可以感受到艺术的古今同义。

弥漫于朱德群绘画世界里的精神现象是悲壮而又充满希望的乐音,画家像光的使者,将日常经验的光化作绚丽的色彩,将转瞬即逝的时间,化作变化不息的形式结构,那些旋转和进射的光亮就如人类热情的眼光探向宇宙的玄奥深处。为了在黑与白,空与有,绝对与相对之间寻找永恒的支点,画家就如哲人寻访古今圣贤那样,遍访古今艺术,从前人的探求中获取启示,提炼出可以通过视觉形式感知的生命体验。

在他的绘画中,仿佛有溪流和山石,在阳光、水波的激荡中显现清澈华美和晶莹透亮,让水中之雾和雾中之光混沌迷离;仿佛是冶炼中闪烁的宝石,仿佛是深山幽谷间突现天日,神秘、闪烁而迷茫……这些神似而形非的,难以明确辨识的形象,不可能以固定的实体来对应,一切都虚虚实实。但他让观者联想到没有包容和隐入的漫长,黑夜和虚空就没有如此决绝的表情,白天和万物就没有生机的欢欣,虚空存在的理由因此也就是实存的必然,没有“虚”也就没有“实”。“黑”和“虚”以不出场的方式出场――画中那些气象宏大的虚空不就是宇宙的无限深远之极,抑或大海波涛下的幽深?或是长天寥廓的气象……这些非日常实境的想象,在错落有致的场域中闪现光和火花,绽现于夺目的瞬间。犹如岩溶、炉火、水晶在光影明暗如戏剧排演中显现出天机的神秘。而书写笔法在起承转合节奏生发的同时,也制造形色运动方向和空间远近深度,就如天河彗星运移倏忽横扫琼廓……于是,在世界万物之中,人的局限虽然只能看到这“一”,但就是这瞬间的“一”让人窥探到无限和丰富,也就有了真实存在的经验。这“一”,就是黑和虚空中的“白”,是照亮,是被发现和看见,有了“白”和“黑”的对比,就有想象和比拟的基础,就有万物周转和始终的支点。朱德群的艺术就这样融通了中国古圣的智慧和西方先贤的灵韵,一幅幅画面就是审美省悟的频频闪现,记录着画家关于人与自然存在的遐想。

在绘画表现手法上,画家立意于抽象艺术的整体构成和诸多形式元素的穿插、映照和流动,创造了一个个超越自然的境界。通过可辨认的点、线、面形式而流向无界域;如时间的相接,线与线,块与块,面与面、笔与笔的穿插、衔接、隐入、凸显,将一种和时间感知有关的“始”与“终”相照应,并在运行方向和远近关系上显示运动、停息和转换的节奏和踪迹。在中心和边际,上升和坠落,往返穿越。而画面“闪现登场”的主体,是书法性挥洒与斑、块的运动碰撞,将松和紧,虚和实的结构性关系演绎为一种更为直观和富有冒险性的精神体验。这些大范围展开的冲撞与和谐,充实与虚隐等运动行迹,使得绘画的虚幻和平面性被真实感和触突所攻破,使得绘画超越本身而具有更丰富的感觉内容,比如音乐感、触觉和活动幻觉等。而人性的立体感和丰富性从平面空间的限制中得到释放,生命的感悟似乎可以被触摸,被连接……在这里,艺术想象的自由和表现的驰骋,突破了不同方位的阻碍,这阻碍也就是真理的“遮蔽之物”,将其移去,“道”就凸现出来,承载精神的“传统”就获得重生,而重生就是留有。传统绵绵,“道”周而复始,艺术之生命天长地久,就如光,它传递艺术家对“道”的精神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