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世纪丰碑“小浪底”

2010-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胡春宏 我有话说
在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的出口处,屹立着一座现代化的特大型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它位于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的关键部位,控制了黄河天然年径流总量的87%及近100%的黄河泥沙,被誉为“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
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

这一“杰作”是如何“创作”完成的?最近,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和黄河水利出版社联合出版的林秀山等人的新作“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全面回答了这一问题。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人员开展了长达40余年的规划、设计和研究论证,组织了400余项科学研究及大量的方案比较和论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才成就了丰碑式的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目标是:提高下游防洪标准;基本消除下游凌汛威胁,在一定时段内遏制黄河下游河床淤积的趋势;调节径流提高下游灌溉供水保障率;水电站在系统中担任调峰。在水文条件异常复杂的黄河上建设如此多目标的工程,设计人员身上的担子可想而知。为实现此目标,不但需要设计人员统筹安排、全局谋划,还要开拓创新、精益求精。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规划设计,从这套丛书中可以看出,以总设计师林秀山为主的设计人员,敢为人先、攻难克艰,取得了很多独创性的、具有国际水平的设计成果,包括:

设计了国内第一个壤土心墙堆石大坝,创造了平均日填筑6.7万立方米、月填筑125万立方米的国内最高水平;设计了墙厚1.2米、最大造墙深82米的国内最深厚的混凝土防渗墙;首次大规模采用了多级孔板消能技术,不仅解决了小浪底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的困难,节省了大量投资,也为处理高速水流闯出了一条新路;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双圈缠绕后张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隧洞衬砌技术,填补了国内环锚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砂页岩地层中设计了国内最大的地下厂房,厂房内安装了6台30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设计了世界坝工史上绝无仅有的进水塔群和大型综合消能水垫塘;设计了新型的低参数抗磨水轮机,采用综合措施,较好地解决了高含沙水流条件下的汛期发电问题;金属结构设计取得多项技术突破和创新;成功处理了地质条件极为复杂的进出口岩石开挖高边坡,首次在国内大规模采用了双层保护预应力锚索和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首次在国内大规模采用了GIN灌浆技术;按世界银行导则已成功地对20万移民进行了生产性安置,成为世行的样板工程。

自1999年10月蓄水运用以来,小浪底工程已经平稳运用了十年,发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特别是在调水调沙和塑造黄河下游协调的水沙关系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工程也在去年顺利通过了技术验收,这些充分说明小浪底工程的创新设计是正确的、先进的。标志着我国在多沙河流上攻克淤积难题,建设多目标水利枢纽工程的梦想成为现实。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创新设计,在丛书中都有分门别类、图文并茂的详尽阐述。这套技术丛书分10册介绍了各个专项研究成果,几乎涵盖了小浪底工程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每册的主创人员都是各专项的主要设计者,由于工作关系,本人和该丛书作者接触较多,对他们有较深的了解,他们有的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小浪底工程,有的常年工作在规划设计一线,有的工程设计与水利管理两手抓。《小浪底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丛书》是他们总结40余年的探索实践,汲取前人和各方智慧的代表作,对于从事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水库运行管理及相关学科科研、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一套不可多得的技术性和工具性的专著,对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将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丛书中介绍的这些成功经验,在待建的黄河七大骨干工程之古贤、大柳树、碛口水利枢纽规划设计中将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发挥指导性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