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大卫•格罗斯曼谈中国和中国文学

2010-03-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大卫・格罗斯曼

本报记者王胡报道 不久前访华的以色列著名作家和敢言的和平分子大卫・格罗斯曼(David Grossman)说,身在中国,让

他忘记了世界其他地方的存在。

即将于4月2日在纽约出版的犹太人报纸《前进报》将刊出对格罗斯曼的专访,格先生表示,这是他第一次到中国。“我在这儿真的很高兴。”他说,“我认为在这个时代,在当今世界的这个阶段,要是不到中国,你真是枉活。”他表示,以前出国去美、英或欧洲各国,总是很有现实感,“可我到了这儿,这全部的中国体验却是如此强烈,如此无法抗拒,好像别的一切都不复存在。其他任何东西都那么苍白,那么失色……”

他告诉《前进报》,他读过几部中国作家的作品,包括阿城的《棋王》、《孩子王》和《树王》三部曲,他喜欢的李翊云的《千年敬祈》,以及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而且他读的是这些作品的希伯来文版。“现在翻译成希伯来语的中国文学越来越多了。”他说。

格罗斯曼表示:“文学和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艺术家不受审查地表达其最深层次的思想、愿望、激情和观念,这是人类的首要利益所在。”

格先生转而谈到本国。他说,外界对以色列作家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即大部分以色列作家和艺术家都是政治化的。“绝对不是这样,在该说话的时候,我们几乎没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出公开的批评。”他指出,“有些优秀的作家会说,‘我可不想卷入政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在以色列自绝于那些大的社群,让他们觉得我太左,从此再也不读我的书。’”

格先生不认为自己是个政治作家,他的言行只是出于个人内在生活的证明。“我生于冲突地区,我生于战争。如果我生在中国,我还会这样描写自己的环境吗?这就是我在以色列所做的。你只能尽力去理解个人在这种大悲之境所处的位置,在这样一个面临个性被抹杀威胁的环境里,一个人怎样维护其独特性,一个人如何才能相信生活,如何让你的孩子也相信生活。”

格罗斯曼认为,目前以色列社会对中国日益增长的兴趣大部分是出于经济原因,越来越多的以色列人开始关注中国,学习中文,并想和中国做生意。“我儿子和他女朋友就住在武汉。她来自以色列的佐瓦基布兹(一座集体农场),在这儿学汉语已经一年了。”

谈到人权问题时,格先生表示,“我知道以色列人很感激中国在二战期间对犹太难民的义举,当时中国不要签证,就收留了成千上万逃离纳粹的难民。这些事你不会忘记,尤其是在谈起那样一个时代,大部分仁爱都将你背弃的时候。”

格罗斯曼的小说已被译成25种语言,其《内在的语法》和《证之于:爱》入选了希伯来文学翻译学院评选的以色列建国以来最重要图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