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河流水入梦来

2010-03-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方麟 我有话说
《心安何处》,温立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34.00元

人类怀念故乡,或许缘于对精神家园的向往。故乡的生活,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终身的气质和趣味。精神上的故乡人们永远无法回去,于是

,他们用笔和影像去追溯、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鲁迅在夕阳时节拾取生命的朝花,沈从文在湘西的长河边讲述自己的人生,哈代为自己的威塞克斯王国添砖加瓦,福克纳像勤劳的美国南方农民一样建造了约克纳帕塔法县,马尔克斯幻想着百年孤独的马孔多小镇,塔可夫斯基静静地雕刻着乡愁,侯孝贤在台湾岛上回忆起一幕幕童年往事。他们一道丰富着人类的精神家园。

温立三君出生于土城,江西赣南的一个小地方。如果没有温立三君,我想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土城以及它的居民们。如作者所说:“少年时移住镇上,我把尚雅堂当作故乡;青年时读书县城,我把大猷当作故乡;后去省城求学,我又把土城当作故乡;现在,我已离开家乡多年,不知不觉把江西当成自己的故乡。离家乡越远,故乡的范围越大。”贾岛在《渡桑干》里面写道:“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古往今来的乡愁其实一致。像我,离开江西来京有九年了,宁愿把江南当作自己的故乡。假如去国怀乡之人,大概会把中国当作自己的故乡吧。

因为受着思乡情绪的煎熬,温立三君写下一篇篇滚烫的文字,故乡是他创作的源泉,他固执地认为,有故乡的人就是有根的人。虽然远离故乡,他却时时刻刻关注着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老、病、死,痛苦,挣扎,欲望,都拨动起温立三的心弦,让他不能自已。他将全书分为五部分:“生命中重要的事”写童年的梦魇,“人生最初的理想”讲述成长的烦恼,“一群这样的灵魂”为土城百姓立传,“小河流水入梦来”描故乡风物,“年年岁岁元宵节”状故乡风俗。

对于土城人,吃饭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饥饿像梦魇一般始终笼罩着他们。两碗稀饭,几条红薯,就是作者的早饭;晚饭也好不到哪里去,大抵是米汤或吃其他如燕麦或高粱做成的糊糊;只有中午每人才能吃上一小碗米饭。整个白天,他在学校粒米未进,只是为了把那小碗中饭留在下午放学回家后享受―――他要延长那小碗米饭的享受过程。就像一个拿着好吃的食物的小孩,要将这美好一直保留到最后。作者人生最初的理想,竟是长大后吃花生吃个饱!为了排遣饥饿,作者在全校那张唯一的乒乓球桌前排队打球,或者上山砍柴,以此来分散饥饿注意力。在那个饥寒的年代里,山头沟壑的野果充当了作者的救命恩人,他一生都对它们心存感激。

物质同样匮乏。学校里饮用水奇缺,水龙头仅仅在早晚各开半小时,学生们要喝水只好来到琴江,牲口似的把嘴脸伸进河里一番畅饮。在寒气逼人的早上,土城人赤脚下地干活。为了缓解寒冷带来的刺激,得拱起脚背,尽可能减少脚底板与地面的接触。年年岁岁穿着破旧的衣服,只有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土城人才穿着新衣服互相拜年。作者写道:“我不想叙述正月初一,因为那种快乐难以言说。平时看惯了劳作中的亲人,这一天大家无所事事,穿着新鞋新衣到处游走,相互看着总觉得有点别扭,也显得有些滑稽。我们都在认真地过好大年初一的每一分钟。”对于穷苦的农民,新衣只会让他们拘束,他们早已习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贫困。

我敢打赌,这种生活作者绝不想过第二遍。可为什么他还念念不忘他那贫瘠的故乡呢?也许正如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者并不是向城里人炫耀他贫穷的过去,他的灵魂与那片土地上的人一起沉浮,每分每秒都牵挂着纯朴、节俭、善良的故乡人。

作者牵挂着那些村子里处在底层的妇女们。莽婆总是抱怨:“我怎么总死不了呢?”师维老者的遗孀为家人抛弃,一个人住在四面透风的公共祠堂,因为蚊虫叮咬,不得不在脸上涂满杀虫药“六六粉”才能安睡。子孙弃她、丈夫打她、邻居欺她的草鞋婆姥,在床上饿了半个月之久,然后死了。细新布(童养媳)曾秀莲和五秀,被她们同样处于底层的婆婆虐待。作者想到她们逝去的和正在进行着的命运,深情地写道:

草鞋婆姥弓着驼背的样子,被丈夫儿媳毒打的惨状,撑着木凳去池塘打水的身影,那愁苦不堪的表情,饿死在床的人生结局;松发婆姥那污黑的脸盘,涂满“六六粉”的睡相,满是牙垢的板牙,与松发伯横眉怒目的相处,挑着柴火在山路上艰难归家的模样,与儿媳妇倚门对骂的凶相,被赶出家门独自生活的收场。我那个魂牵梦绕的故乡尚雅堂的乡亲们,包括现在已经流落异乡的五秀,是否能随着这个时代前进的节拍,走出一代代循环不止的人生悲剧的怪圈,真正迎来一种全新的现代而文明的生活?

除了苦难,作者的笔触也妆点一些亮色。他的练武生涯,与那个年代过来的孩子不二,唤起人们共同的回忆。山里人对汽车和解放军的向往,让我们看到纯朴的民风。故乡的中秋,童谣,昆虫,小河,山路,野果,老樟树,让我们看到美丽的田园。民俗描写,勾起我们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莽公”“莽婆”使我回忆起南昌话里的“莽子”(高个子),土城俗语“你敏(想)一下”使我回忆起古汉语的“冥想”。这些读来都是那么亲切。

我想,温立三君写的“土城生活场景”,已经超越了土城,他写出了中国农民的生活。我很希望他能继续自己的“土城生活场景”,用小说的形式创造一个文学史上的“土城”。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回到故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