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走多层次发展的高校教材建设之路

2010-04-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宝琦 我有话说

南京大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薛志红

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家综合性大学出版社,主要依托江苏的优质教育资源,分层次分类型,不拘一格地

进行高校教材的建设。

近年来,在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大背景下,南京大学出版社一方面集中力量重点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方面的高校教材,遵循“守正出新”的原则,引进欧美一流大学的教材编撰方法,追求全新的教材编撰理念,在知识性的基础上注重创造性和引导性,开辟了一条研究型大学教材研发出版的新路子。所开发的高水平教材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其中质量高、特色鲜明的代表性教材有《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类》(8本,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荣获200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创建世界高水平大学系列教材》(30种)、《大学语文》系列(国家级“十五”、“十一五”规划教材、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荣获全国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二等奖)等。

另一方面,尽管我们的母体是985院校,但江苏的高职院校数量超过本科院校,在校生占江苏高教的半壁江山。我社积极与江苏省高职研究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承办江苏高职网站,成立职业教育事业部,以期能更紧密地跟踪高职的教改,更好地为高职教育服务。在为高职教育服务、策划编写高职教材的过程中,南大社的理念与国家的政策导向一致,那就是:积极促进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积极调整职业教育的层次和布局结构,以就业为导向,增强职业学校的活力,实现职业教育的新发展和新突破,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急剧增加的需求。高校教育、教师与学生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市场。

高校教材拥有庞大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目前高校教材的高产已是不争的事实,同一门课程的教材有诸多版本,同一出版社同一门课程教材也有不同版本,同一作者在不同出版社出版同一门课的教材,等等。与此同时,是大家对教材质量的不满。对此,我认为,一方面,提高教材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具权威性的高校教材评价体系和规范的教材推荐程序,有了评价体系,就能有效地控制低质量的教材出版;另一方面,出版社要做好把关人,在教材内容、编写体例、编校质量等方面严格把关。

高校教材的高产在大大丰富教材品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教材著作权问题。这个问题牵涉到教材的作者和出版社的权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只有有效保护才能保证作者和出版社愿意投入人力和财力打造优质教材。其次建立更加科学、公正、公平、权威的教材评价体系。无论是“五年规划教材”还是“精品教材”的评价体系,没有科学、公平、合理、权威的评价体系,教材出版很难真正走向市场化。最后是教材经销商的利益合理化问题。鉴于目前高校教材的营销推广工作大多由出版社来承担,学校的招标价格基本趋同,仅仅起到物流作用的经销商和做教材推广工作又有实际成效的经销商,他们的利益如何区别体现,这一点应有行业规范可依。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各校在教材建设、教材选用、教材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各校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现阶段高校及教材的市场现状是“计划”与“市场”并存,为此,南大社高校教材的建设中,一直努力做到适应现状,既要满足“计划”的要求,又要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时,在高校教材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下,我们也在积极地做好机制和人才的准备,用好的机制来吸引和激励人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