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授治校,姓社姓资不讨论

2010-04-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厚感 我有话说

蔡元培(一排左二)时期的北大名教授:陈独秀(一排左 三)、梁漱溟(一排左四)、冯友兰(二排左一)等。

曾见刊载,有位高

级干部出访英国,访贫问苦,深入处于“水深火热”的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当中。到了一户五口之家,但见一处小洋楼,三层,有小花园,男主人五十来岁,三个孩子一个上大学两个上中学。问收入,高于我高干工资的两三倍。回国后,高干感慨说,看来人家搞得还不错,可惜缺乏党的领导。如果笔者没有记错,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期的情事,当是高干初次出访考察资本主义世界吧。那时我国改革开放伊始,思想解放思潮方兴未艾,姓社姓资问题正在纠缠不休。弹指一挥,三十年过去,我国经济改革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文化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改革,却滞后不前,找不到出路。奈何?不久前谢世的火箭之父钱学森曾提出疑问,他向温总理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此言一石击浪,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最近读到《南方周末》载朱清时院士解读“钱学森之问”的长篇对答,我们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大学教育改革这个话题陆续讨论了好些年了,专家,学者,社会名流,言论各有异同,然而可悲的是,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没有触及实质。其议论涉及管理官僚化,学术行政化,弄虚作假成风,唯利是图被认同,剽窃抄袭不以为耻,等等,问题提得很尖锐。解决问题的办法呢?也提出不少。举其要者,有资源重组,院校合并和院系升格;有调整高考科目,增设春季招考,扩充招生名额,以及实行宽进严出的动议;有权力下放,扩大省市和大学的命题及招生自主权;有严格要求,竞聘上岗,每年规定教师论文数量,以及实行末位淘汰的考虑,等等,不一而足。但正如庸医治病,一摞药方而未见良剂,因而收效甚微,依然故我,腐败之风有增无减。现而今,在不少的院校里,干部工作不投入,教师教学不投入,学生学习不投入,说其积重难返,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一点都不过分。中国的学校为何出不来人才呢?论者多没有直面回答,没有切入问题之根本,只在表面上滑来滑去。何者?并非不知不识,而是有所顾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国家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而今思想生态环境应该是好多了。那么,要回答钱老提出的问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曾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提倡学术自由,也许就是解疑释难之良方吧。

但时至今日,进一步想想,如何借鉴蔡氏的教育思想呢?现在,前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南方科技大学掌门人朱清时重提“教授治校”的方略,提出大学教育应该去行政化、去官僚化、去衙门化,由教育家办教育,内行管理内行,让教授委员会对学校进行全面治理,此亦不失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之道吧!旧时,蔡元培长北大,梅贻琦长清华,以及陈垣长辅仁,都以“教授治校”的方式管理学校,且出过不少令后人景仰的人物。如今的香港、澳门、台湾也都实行“教授治校”,更不用提西欧北美了。就香港来说,香港中文大学的前校长高锟,他不仅是董事会遴选的校长,而且也是学术界的泰斗级人物,因获得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而被时人熟知。这位老校长不但没有丝毫的官僚气,在他的学生梁文道看来,却多了些学院派教授的和善与木讷。再看香港大学荣誉院士袁苏妹,人称三嫂,一位不识字的普通女校工,几十年如一日不声不响全心全意服务于港大学生仔,再平凡不过了,而最终获得荣誉院士殊荣,与社会名流比肩而立,而且她是全票通过的。2009年9月22日,港大在颁奖大会上表彰她“对高等教育界作出独特的贡献,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的生命”。(1月6日《中国青年报》)可以说,这就是教授治校的力量,也是一种大学精神吧。

在大学里,教授最有文化科学知识,最有教学和科研经验,最忠诚于教育事业,应当是最有话语权的。教授治校无疑可以冲淡官本位所导致的管理衙门化,可以整饬市场经济冲击下的学术逐利化,从而遏制官学为奸的作伪舞弊行径,庶几能够振兴我国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和神圣性,使之名副其实。

“教授治校”,可又是个危险的话题。老年人记忆犹新,反右期间不知多少人因此被打成右派分子。此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对这个话题噤若寒蝉,避之唯恐不及。今天旧话重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寻找出路,太及时了,也太现实了。朱清时院士有胆有识,他现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一方面可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借鉴它们的管理体制,另方面又可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两者相得益彰,有利于这块试验田取得丰硕成果。再加上深圳特区这个平台,有其肥沃的改革土壤。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009年4月的一席话,或可作为对朱清时院士的一种支持:“与广东当前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样,高等教育也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谋求新的重大突破。既然是特区,就要实行特区的法律法规和特殊的政策,否则叫什么‘特区’呢?”人们期待南方科技大学改革成功,正因为具备诸多有利条件,才信其不虚妄,不会流产。

当然,要改革,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教授治校,观念改变很难,运作起来也不容易。起步,途中,会不会有人提出,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管理模式,还是资本主义大学的管理模式?改革开放的历史车轮前进了三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已经有力证明,我们还是遵循邓小平的理论为好:姓社姓资,不予讨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人心久矣!那么,大学也应从空喊口号中解脱出来,转移到以教学和学术活动为中心了。总而言之,大学精神能否得到完美体现,大学学术能否实现卓越,钱老殷殷企盼的杰出人才能否应运而生,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

三十年前,查全性教授提出恢复被文革浩劫中断了十年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制度,已经载入了教育史册。今天,朱清时院士重提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被当作右派言论的“教授治校”的话题,希望也能像前者一样,作为一项有积极意义的提议,载入教育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