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温儒敏:理性、务实地推动语文教育改革

2010-05-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菁霞 我有话说

《温儒敏论语文教育》,温儒敏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30.00元

采访手记

我的专业不是语文教育,是现代文学史,主要精力也不在语文研究上,这方面偶有心得,时而提些看法,只能说是‘敲边鼓’”。温儒敏这样定位自己为语文教育所做的努力和工作。近日,北大出版社推出其近年来关于语文教育研究的论说选集,其中,有他对语文教育功能与定位的思考;关于语文课改的调查、研究与建议;对大学语文教学困扰与出路的探究;以及大学文化衰落现状的评析,等等。

温儒敏属于理性、务实的那类学者。他认为,在中国喊喊口号或者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我们光批评抱怨不行,还要了解社会,多做建设性工作”。虽是“敲边鼓”,他的本意却是呼唤更多有识之士关注基础教育和母语教育。为社会做点实在的事情,尽知识分子的一份责任。

读书报:1978年,吕叔湘先生曾撰文批评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指出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严重问题”。“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对比现状,今天的情形仍然不容乐观。这是否意味着,3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语文教育的进展甚微?

温儒敏:老先生是在30多年前说这话的,中小学语文教育的少、慢、差、费情况的确存在,现在也不见得就多快好省了,所以才要改革。但不能由此推论30多年来中国语文教育的进展甚微。那就抹杀大家的成绩了。看问题要有整体考量。最近十多年,中国扫除文盲4600万,成人文盲率已经从以前的22.2%下降为9.08%。实行义务教育后,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7%。大多数初中文化的公民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我住的小区里,管理电梯的女孩大都是农村初中毕业,她们都能读《十月》《读者》之类杂志报刊。

中国扫盲和基础教育整体上是非常成功的,这不也是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现在都抱怨普遍语文水平下降,孩子们可能错别字较多,使用“火星文”,但他们上网阅读的速度很快,收集信息能力很强,那也是一种语文能力呀。不可否认现在的语文教学存在许多问题,大家也都不满意,这才需要改革。但改革不是颠覆以前成绩,我不赞同“语文教学”失败的判断。

读书报:在当前应试教育体制力量仍然很强大的情况下,课改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促成高考改革?

温儒敏:课程改革非常艰难,但成绩也是应当肯定的。起码在教育观念上有大的冲击、突破。像“以人为本”,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注重学生身心健全发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式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基本能力培养等,这些新的观念,过去也有提过,但这次通过课改,从理论到实践集中强化提倡,正逐步得到普遍认同。

课改激活了对于问题的认识,社会对教育必须改革有了共识,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说是课改最大的收获。但是,课改能否成功,不是教育部门就可以决定的,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教育的问题主要是社会问题,包括体制问题。至于说到课改多大程度上能够促成高考改革,我先要说高考是相当长时间内不可能取消的。而且,只要是考试,就有区分度,要有一定的难度系数,不可能都那么活络。只要考试存在,就会有竞争,就可能是指挥棒。所以应当承认高考,改进高考。

我提出过一种观点:课改可以而且应当和高考相生相克,共同改进。“相生”就是共存,“相克”就是互相有矛盾,又互相促进改革。这需要“平衡”。课改肯定也能一步步“迫使”高考以及大学招生模式的改革。要看到大学选拔人才的方式正在变化,自主招生还会扩大。高考在往课改的方向变革,如题型、出题的趋向、难度系数等,都正在变化。总的来说更加灵活,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包括知识面、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

12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