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倒塌的“书墙”砌起来

2010-05-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社会的纷乱动荡总会给一个民族的文化刻下累累瘢痕。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庭,也不能幸免。爱读书的人,往往也爱藏书。只要有这样的可能,只要有这样的能力,总有人宁愿清贫得家徒四壁,也要营造满屋的书香,置身其中乐莫大焉。

可是,纷乱动荡的生活会使一个个藏书者家中那一堵堵的“书墙”轰然倒塌

,一部部心爱的藏书四处散失,使得数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有心的人,当然不肯就此气馁。在“书墙”倒塌之后,他们又会倾其所有,又会耗费许多的精力,再将“书墙”砌起来。甚至有不幸的人,一生乃至一家几代,那“书墙”总是倒了又砌、砌了又倒。

金克木先生在他的《书城独白》一书的前言中,就记述了他家“书墙”几次倒塌与砌起的经历。

他的第一堵“书墙”是家传的。那些古老的书籍、碑帖及新书,都随着家道中落、颠沛流离的境况而倒塌得不见了踪影。第二堵“书墙”,据他自称“是我在北平(北京)捡的破砖碎瓦”。但是,随着芦沟桥事变中的一声炮响,这堵“书墙”又訇然倒塌,荡然无存。当时,他还有一堵由一位逃难者留下的“书墙”,但同样在日本人炮弹的爆炸中化为灰烬。从20世纪40年代起,金克木先生好不容易又一砖一砖地砌起了第四堵“书墙”,但又在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中,以每公斤7分钱的价格送去废品收购站打成了纸浆……后来,金克木先生自然又有了第五堵“书墙”,可是他已经眼花了、耳聋了,看不成书了。晚年的他认为,书多书少书好书坏无所谓,只不过是摆摆样子装装门面而已。这是经历过几次书籍劫难后的一种漠然心态,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的超然洒脱?我猜测不到。但不管怎么说,金先生最终还是砌好了他的“书墙”。

叶圣陶先生一家藏书的聚散及“书墙”的倒塌与砌起,也与金克木先生有着几乎同样的“节奏”。叶圣陶先生自己的“书墙”,也是在抗日战争的迁徙颠沛之中遭到了灭顶之灾;到了他儿子手中,那堵已经砌好且相当可观的“书墙”同样在“十年浩劫”中被拆得支离破碎,被人整车地运到了废品收购站;可喜的是,到了叶圣陶先生的孙子手中,“书墙”又被砌好了,而且一直安稳地屹立在那儿。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堵“书墙”就是一段历史,上演了诸多令人辛酸的故事。一堵“书墙”也是一种执拗的人生,大概可以算作中国读书人的执拗人生。凭着这种执拗,一个民族的文化才得以幸存和延伸,哪怕遭受了几次焚书坑儒式的浩劫,也要认定“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言)。这种情形,有时候艰难得如同在岩石间向外伸展的竹根,然而在春天来临之时,便会冒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如果可以这么想象,将中国读书人的“书墙”连接起来,比作一座万里书城的话,那么可以让人觉得,这座万里书城与那座万里长城同样伟大得让中国人为之自豪。

河南省三门峡市 郭远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