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读书品人性

2010-07-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周宁(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院长) 我有话说

书分有“人”之书与无“人”之书。如今各类学术书籍汗牛充栋,不可胜数,但却大多属无“人”之书,其中虽然知识丰富,却没什么人性;而某些不那么学术的书,却充满人性的高贵与睿智。我喜欢这类书,在将职业化的学术完成之后,我读的几乎都是这类有“人”的书。它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书,还看到了“人”。在现代化初步

成功之后,人们似乎什么都有了,可就是缺乏人性。

最近在读汉娜・阿伦特的《黑暗时代的人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这本书是阿伦特在前后12年间所写论文与随笔的合集,关注的是个人在历史的重要时刻如何表现人性的尊严与荣耀。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个性也有差异,但不管是勇猛坚毅还是忧郁狂奋,她笔下所有的人物都表现出了一种人格的伟大与高贵。

这部集子几乎每一篇都是精品,令人感动和敬慕。我个人最喜欢的是《卡尔・雅斯贝尔斯:一篇赞辞》这一篇。卡尔・雅斯贝尔斯因“在其生命中对自身的检验”,获得德国图书商会颁发的“和平奖章”。阿伦特受邀在颁发仪式上致辞,其中,她提出一个问题―――个人是否有必要将其全部主观性的人格在公共领域里表现出来,以获得充分的真实性。阿伦特认为,未在公共领域中展示的个性,是无法实现其人性或人文的光辉的。雅斯贝尔斯的伟大即在于他为自己思想负责的勇敢与明确。真正的思想家,感动人的往往不是他的著作,而是其人格的力量。因为在黑暗的时代,他们依旧生活在自由思想的光耀中,毫不妥协。

思想家们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意义,是创造一个高贵的“精神领域”,让人们变得独立和坚定。这是真实生活的基础。我们常常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浅薄的思想和猥亵的行为感到羞耻。实际上,这不是他人的错,而是我们自己的错。我们因为失去精神家园,变成了肮脏的流浪乞丐。在阿伦特献给雅斯贝尔斯充满光荣与喜悦的赞辞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卑微,感到无地自容的惭愧。学术腐败的真正原因,不是制度的缺失或体制的压力,而是学者个人的人格出了问题。

除了这类有“人”的书之外,我还喜欢读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旧书。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赶着读新书,后来发现新书是永远赶不上的,不如读些怀旧的,让人感到亲切的老书。老书如老酒,香醇诱人处,难与君说。相比之下,新书则多是临时“勾兑”而成,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一旦判断力有欠缺,读书就难免自误了。

两天前,收到南京大学一位博士生的邮件,他说在我的《人间草木》(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的背后,读出了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爱伦堡的《人・岁月・生活》和内米洛夫斯基的《契诃夫的一生》。我由衷地佩服这种学生的敏锐与博学。他提到的这些老书都是我喜欢并不断阅读的。不久前与一位朋友偶然聊起《人・岁月・生活》,不禁又把这本老书翻出来重读。同样的感动,却有不同的感悟。以前读这本书时,注意到的是它思想与文辞的美,如今再读,书中凸显出的则是人性的内容。一本书,在不同年龄不同处境中阅读,所得亦有所不同。

老书信得过。爱伦堡以随笔的形式刻画他那个时代的人物,这些人都有个性,贵气。他们“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看看太阳”(巴尔蒙特的诗句)。爱伦堡说,他写的这些人“属于那样一种人,这种人即使不进门,不知何故也会一下子把房间占满。时代迫使许多人后退,他却没有让步,于是时代就只好后退了。”我在自己身边寻找这样的人,心里常常感到遗憾:为什么总是这样,屋子里拥挤,却看不到一个人。(本报记者陈菁霞采访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