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典也可以拿来公开讨论

2010-07-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近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丁启阵建议中学课本中删去朱自清的《背影》,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随后丁启阵发表了多篇文章以巩固自己的观点。丁启阵称,《背影》的感动是“不健康的”,是不理性和实用主义的表现。而近代的文学家中,朱自清的散文水平并不是最高的。(法制晚报6月30日)

这个争论有一阵了,从

见诸报端的回应或者争论文章来看,对丁启阵的建议持反对意见者居多。应该说,出现这一结果并不令人意外,联想到对教科书中鲁迅文章的取舍,以及首都师范大学退休教授侯会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因太过血腥不宜放入初中教材的建议,教科书的权威地位似乎受到了史无前例地挑战。不知是否因为出于对教科书权威性的担心,不少人对这类建议表现出极力地反感,认为有炒作之嫌。笔者所关注的倒不是谁对谁非,而是公众对教科书产生的思考精神。

可以肯定一点的是,这些被选入教科书的文章,确有一定的突出意义,也教育了几代人。但这种多少年来一成不变的意义,到底否能够承载今天的知识传播重任,并非不可以讨论。况且,此一时,彼一时,世异时移,环境与社会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作为知识传播的教科书又岂能以一脸古板之态,以拒绝接受新鲜事物的不变应对时代的万变呢?

另一方面,真正的经典并不会因为有人质疑,就会变得黯淡无光,反倒有助于公众更加清醒地认识经典意义所在,并正确对待文章中可能存有的某些瑕疵。也正是缘于对这种固有模式的盲目臣服,一些围绕经典文章提出的应试问题,居然常常难倒高知群体。

就近年来媒体披露的这些质疑事例来看,对错与否只是其一,重要的是,公众敢于对权威发问。至少在眼下,敢于对权威发问是一种极为可贵的反思精神。如果缺乏反思尤其是对权威的批判性审视本能,我们就难免沦为灌输式的读书机器。

武汉市武昌区 陈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