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拯救男孩》:中国儿童问题的新关注

2010-07-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郑素华 我有话说

在该书《自序》中,孙云晓直言在中国人写的书中,可能还从来没有像本书这样全面而深刻揭示男孩成长的秘密和危机。这一论断,乍看似乎有自赞之嫌,然而,作者却以确凿的数据、众多的事实、儿童研究的多学科成果,充分展现出男孩成长的社会密码,全面剖析了男孩当下所面临的现实危机。通观全书,可以说是符合了作者的这一直言的。

就目前中国儿童问题研究现状而言,鲜有专门集中关注、研究男孩的著作,其原因大略有二:一是目前仍然是一个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人们可能不太会全面关注作为男性的男孩的一些容易受到忽视的问题;二是就性别角度看,人们往往倾向于更关注女孩问题而非男孩问题,由于女孩在体能、力量等某些身体上的固有弱势,这种更多的关注是自然的。客观上讲,尽管现代主流社会体现出男性价值观的主导性,且在现实中依然存在重男轻女的现象,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随社会变迁不会出现诸多值得关注的男孩问题如男孩性别认知、男子汉气质培养等,亦并不能表明男孩问题在公众视野中尤其是理论研究的视野中已经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恰恰可能遭到研究者的无意忽视或有限关注。由此看,这本集中探究男孩成长秘密、分析男孩成长危机的《拯救男孩》,可谓是对目前中国儿童研究的一个及时和很好的补充,是中国儿童研究的新进展。

区别于一般仅关注儿童问题某些方面的研究,该书在社会、心理、教育、文化的多维度下集中而全面探究男孩成长历程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既有学业上的问题、体质上的问题,又有心理和社会上的问题,作者以宏观的研究视野和扎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将这些问题凝炼成一个新颖的判断即“男孩危机”。这非危言耸听,书中大量的事实依据支持这一判断。

如果说男孩危机如该书所言业已存在,那么,其解决之道,恐怕是一个更急迫的现实问题。对此,作者并没有急于开出药方,而是首先着力归纳了男孩危机的三大主因:教育危机、父母危机及流行文化危机。其中的细部分析构成了该书的精彩之处,如针对流行文化对男孩危机的分析,作者指出双性化理论的误读之影响,强调双性化不等于中性化,性别差异是一个自然的存在,忽视这种生理差异就容易忽视男孩气质的培养。

在对男孩危机成因的精辟分析之后,该书指出拯救男孩,必须要改变我们现行的教育,其次是父母要改变抚养习惯和观念,再次是国家和社会必须要学会反思。不仅如此,该书还有针对性地对一些突出而急需解决的现象或问题,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教育观点:“不要把男孩的‘资产’看做‘负债’”、“教育是长跑”、“父教缺失,让男孩的成长更危险”等。这些观点无不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

该书的另一大特点是对儿童本位立场的坚持。事实上,如果不是持有这种立场,很难想象作者会一以贯之地关注儿童,思考中国儿童的命运。卜卫研究员称孙云晓为“童年的捍卫者”,实际上,他同样是一位儿童及儿童立场的捍卫者。在该书中,作者主张面对男孩危机,首要的是要发现男孩、了解男孩。作为“儿童的发现者形象”的孙云晓,带给读者的不仅是一种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显示出一种对儿童尊重的可贵品格。

对该立场的坚持,亦表现在对男孩特殊需要的关注上。男、女孩最大的区别之一是男孩更爱运动,运动是男孩成长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运动能够培养男孩的特有品格。但男孩的这一需要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往往不能得到充分满足,体育在一些学校、家长心目中常常处于不甚重要的位置。对此,该书强调“体商”的重要性,认为运动不仅是男孩天性之需,且能造就真正的男孩雄魂。这着实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应该反思我们目前的儿童教育观,特别是与男孩相关的一些教育理念。

“男孩危机”不是单一的中国现象和话题,带有一定的普泛性,研究该问题需要一种跨文化的比较视野,如果说该书略有不足的话,即是比较研究部分尚显不足,一些论题如国外政府拯救男孩的经验与策略可以再深入一些,其后续效果评估及理论提炼等都很值得关注和总结。另外,该书提供的一些建议如让男孩晚一年上学恐怕很难为家长接受。但瑕不掩瑜,该书在目前中国儿童问题研究的序列中,不失为一本独特之作。

《拯救男孩》,孙云晓、李文道、赵霞著,作家出版社,2010年1月,25.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