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海外学者呼吁:学术研究要打破两个界线

2010-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陈菁霞 我有话说
本报讯 清末小说史上,人们耳熟能详的有黑幕小说、谴责小说等,而对于清末实施的新政与政治小说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文学研究界却几乎无人注意到。这也因此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空白。近日,美国波士顿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叶凯蒂在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所作的学术报告中谈到,出现空白的原因是学界没有注
意到新政这个历史环境。而她本人是看到学者欧阳健《晚清小说史》中一份根据年份统计的小说数量图表之后,“注意到晚清小说有两个高峰,一个在1903年,一个在1909年。对比晚清史,我发现两个新政的圣旨,就在这两年之前不久颁布的”。她说,如果具体看这两个高峰,1903年和1909年的小说中所叙述的内容与新政主旨完全吻合。这一发现使叶凯蒂“非常吃惊”。

在题为“清末新政改革与晚清政治小说”的报告中,她首先指出,近十年来,史学界对慈禧太后新政开始做比较严肃的学术讨论,而这对文学研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厘清政治小说的源头和定义时,叶凯蒂大声提出自己的疑问:“我们能不能封闭自守地来讨论中国文学而不面向世界?这个方法是否是个极大的漏洞?我们是否可以讨论历史而不涉及小说,或是讨论小说时不涉及历史”?如果尝试打破中外和学科之间这两条界线,无疑“会带来不少新的研究成果”。

相对于其他的小说类别,政治小说是舶来品。1840年,时任英国首相的Ben鄄jaminDisraeli创作出《少年英国》三部曲,在小说中,他提出如果英国要避免法国大革命那样的流血事件,贵族必须给予资产阶级权利。《少年英国》三部曲当时在欧洲非常流行,影响非常大,成为政治小说的滥觞。此后,这一小说门类经由日本传入中国,而在此过程中,梁启超是一个关键人物。百日维新失败后,他在去往日本的船上即开始翻译日本著名的政治小说《佳人奇遇》,1898年开始在《清议报》上连载。在“译印政治小说序”一文中梁启超在理论上首次对政治小说作了阐述,并且创作出第一部政治小说《新中国未来记》,成为中国政治小说的鼻祖。

政治小说虽然在各个国家针对的问题不一样,但基本具备以下特点:写作者是政治家,而非职业小说家;作品内容是对国家未来的憧憬和理想的建设,而并非仅仅是对现状的批评和批判。“所以从这个标准来看,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并不属于政治小说,因为它们只是对一些社会现象的批评和谴责,并没有对中国‘往何处去’提出自己的理想和出路”。

在叶凯蒂看来,政治小说的贡献在于,它在中国文人文体上建立了一个新的上下之通的公共空间。1904年和1905年间出版的《新镜花缘》和《黄绣球》,1909年至1910年间陆士谔的《新三国》《新中国》等这些作品中,作者非常严谨地针对一些具体的新政政策如经济、教育、人才等问题与朝廷做讨论。“政治小说不仅创造了新词汇,创造了一种寓言性语言,也制定了文人士大夫和朝廷一种新的交流关系”。

在西方,忽略国家的作用和声音是讨论“公共空间”时存在的一个很大问题。哈贝马斯关于“公共空间”的论述中,基本没有涉及到国家作为公共空间的重要作用。“中国更是这样。史学研究者在讨论‘公共空间’时,也几乎将清朝完全忽视了,这是一个特别大的漏洞。”叶凯蒂认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