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革”时期的敦煌

2010-07-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崔道怡 我有话说

在体裁上,可以说《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是一部阶段性自传。作者截取自身经历一个阶段的生活情景,如实描绘,传达特定人物一定时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价值,给读者以相应的认知与启迪。正如副标题所示,这

部书是我国建筑历史与理论学家萧默先生“在敦煌十五年”人生旅程的形象记叙。它是真实的,没有加以虚构的,不能说是小说。但它并未记叙与社会无甚关联的个人生活,也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自传。而它记述的与社会关联密切的个人经历,却又是历史的一枝一叶。这部书就是一个人一阶段的历史,又因其运用艺术的笔触抒写,其语言韵致和结构章法,都蕴藉着诗的意味,就无妨说它乃是一个人的一个阶段的史诗,或称诗性散文。

萧默回顾“我在敦煌十五年”的历程,尽管是按时间顺序展开笔墨,但其每一个阶段都各有重点,大多可以独立成篇。在他的笔下,无论敦煌文物还是地方风物,无论社会状态还是个人情态,采用抒情散文的笔触,都有专题性的记叙。这就使全书犹如一棵大树,枝枝叶叶生意葱茏,每一枝叶又各展姿容。作者为敦煌勾绘了一幅幅风景画,为自己也为他的上级和同事,勾绘了一幅幅肖像画。既带有萧默自传的意味,又是常书鸿、高尔泰等名人的别传。那么,它就不仅是个人的史诗,而且是社会的诗性散文了。

在题材上,此书写的是敦煌风物,时间则截取“史无前例”那一段,写的是“文革”浩劫。萧默自云:“就以自己的经历为线,实话实说,朴素道来,自然显出想法,又可免于空泛和媚俗。”他确立的原则是:“凡无关于人性与社会者、并非亲历亲见亲闻或虽亲闻而事涉重大褒贬或不甚可信者、事关他人隐私者,一概不纳……本来,那就是一个沉重的时代,作者不想再用沉重的笔调来增加读者的压力,何妨站得更远一点,以淡定和从容代沉重,或许还会产生一种另类的效果。”果不其然,在我这里,就引发了绵绵无尽的幽思。

“文革”时期,敦煌即便远离政治漩涡中心,也难逃人与人相厮杀的厄运。民众默默如萧默者,亦遭逢告密“偷听敌台”。若在别处,必然“罪该万死”,在敦煌,萧默却万幸地得到了“工宣队长”搭救,而未被“揪”出。而那告密者,竟是他的好朋友、著名美学家高尔泰,可见人心被扭曲到何种程度。萧默不忘郑绍荣的救命之恩,以他为例,标示“文革”中有些人并未泯灭良心。正是这种恪守传统的善良人性,保护了许多人免于劫难的毁灭摧残。

但这种“思想”,萧默并没有明说,他“只把历史的真相摊开来给大家看”。他只提示“那是一个不容忘记的时代。若有人要有意回避、隐瞒以至美化这段历史,更是一种罪过。”它是一部知识的课本,能让人了解敦煌近百年间的变迁,又是一部启蒙的教材,可令读者感悟人性的多样、人世的沧桑,从而辨识善与恶、把握升与沉。它的文体也有其示范性,正如作者所说,“五六十岁以上的现代中国人……只要有能力把他的真实经历见闻化诸文字,都是一本本精彩的书。”

这便涉及到读者对象了,莫非它只是写给五六十岁以上的中国人文化人看的?作者在书末“赘言”中提到:关于“文革”中的那些荒唐词汇,年轻朋友若想要知道,大可从网上查得,若不想知道,则连这本书都不会读的。但我不希望年轻朋友们忽略这本书,我以为,只引发同龄人的感慨,将局限这部书的功能,年轻人正须认知“文革”的惨痛教训,以免未来重蹈覆辙。为此,我认为本书有必要把这些荒唐抒写得更加具体、更细致、更详尽,以便读者能更清楚明晰地看到并懂得中华民族所曾遭受的史无前例的浩劫,那是凡我炎黄子孙世世代代都不可忘记的。若所有经历过“文革”者,无论是什么人,都把自己那段生活如实写出,还原历史真相,该有何等宝贵的价值、深远的意义。

《敦煌建筑研究》,萧默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298.00元;

《寻找家园》,高尔泰著,花城出版社2004年5月第一版,20.00元;

《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浙江与敦煌学: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版,55.00元;

《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常沙娜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266.00元

《一叶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萧默著,新星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32.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