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综述

2001-04-21 来源:光明日报 郑君 我有话说

近些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这门新兴的学科呈现蓬勃发展之势。日前在《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举行的“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座谈会上,与会的十几位专家学者就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新世纪国史研究的重点课题、国史与党史的区别和其他有关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第一,国史研究的方法。学者们指出,国史研究仍应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这是确定无疑的。但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是一门综合的历史,是当代史,其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而且与现实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甚至其中的某些问题就是现实问题,因此,国史研究的方法必须多样化,应积极吸取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特别是要注意借鉴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国史研究更加深入。此外,还要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档案资料,搜集口述史料等方法有目的地收集有价值的统计资料,加强国史研究的可信度。

第二,国史研究的新领域。现在的国史研究对党和国家层面上的活动研究颇多,而对社会动态和状况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因此需要进一步拓宽国史研究的范畴。另一方面,从现在历史学科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史作为断代性质的全史,并非只是简单记述党和国家的决策及其执行、修正、完成的过程,更不是会议、文件、数字的堆积。社会的反映、群体的影响、普通个人的感受同样是重要的内容。积极拓展社会心态史、当代城市史、人口史、家庭史、妇女史、婚姻史、环境保护史等新领域的研究,无疑将会加深国史研究的深度,也只有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中,才能写出共和国历史的全貌。还有的学者认为:对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不能脱离世界历史进程,只有把当代中国历史作为当代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放在广阔的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背景中,才能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本质内容。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外历史研究的“结合”缺乏内在的联系,仅仅是放到世界历史的“背景”中,而不是中外历史的有机联系,多给人生硬“嫁接”的感觉。借鉴和吸取“全球史观”中有益的内容为我所用,真实地反映出中国或世界的历史全景,这是新世纪摆在史学工作者面前的迫切任务之一。

第三,国史研究的学术规范和功能。学术研究的规范化是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学者认为,国史要为而且必须为弘扬新中国的建设成就、弘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服务,故负有宣传的任务;另一方面,国史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需要客观、严谨的态度、方法和话语。宣传要具有说服力,学术研究的客观、准确和深入,能为其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或借鉴。所以,促进国史研究中的话语向学术规范话语转换,不但不意味着削弱国史所负有的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反而会使这种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促进国史研究的发展,并进一步提高学术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