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不朽的人生

2001-04-2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夏欣 我有话说

李雪平摄


车轮在静寂的山路上扬起漫漫黄尘,陕西铜川一带的坡、塬、梁、峁充满浑厚的西部韵味。坡陡弯急,一片别出黄土的鲜艳倏地跳进视线,渐近,终于看清那是村口路边的一座坟茔,那片重彩是清明前后众多的扫墓者留下的一排排花圈。

“郭秀明,1951年生,印台区红土镇惠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青灰色的墓碑缩写着这位早逝村支书的不朽人生。

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铜川出了一个郭秀明

惠家沟村是个只能用“沟”和“梁”来描述的局促之地,家家后窗户贴着坡,出门就得七上八下。

这曾是个极度贫困的小山村。村民许多是从各地逃荒移民过来的,90年代初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元!全村不到150户人家,就有光棍汉四十多条。方圆数十里,竟没有一条能称之为路的路。外村的女子过来相亲,一看这里的羊肠子交通,掉头就跑。

很意外,郭秀明当支书之前是山里凤毛麟角的富裕户。那时他是个学有所长的乡村医生,由于医术高明,曾应邀到镇医院长年坐诊,十里八乡,关于他治病救人的美谈至今俯拾皆是。

郭秀明的家像是山区的旧民居博物馆,60年代的几孔残破的土窑还在,70年代的土房,80年代初的大瓦房,都是村上盖得最早的。可惜一切到此为止,当年的让乡邻们羡慕不已的青砖大瓦房如今几乎是村里最破旧的房子了。

村民们都说,他是当书记生给当穷了。这话当真。

“乡医门前过,请到屋里坐”。1991年以前的郭秀明在此地吃香得很,他医术高,为人忠厚,有钱没钱都看病,是山乡的德高望重之人。1991年,为了解决惠家沟的班子问题,镇工作组征求村民意见,郭秀明的名字被反复提起。可他是医生,家有诊所药房,一年三四千块进项……

谁也没想到的是郭秀明早给自己预备了赞成票!他思考惠家沟的事早不是一天两天了。他是11岁时与两个姊妹随父亲讨饭到青海,又辗转挪到惠家沟村的。曾经历过灾年断粮带来的幼年丧母之苦;妹妹送人的离散之苦;住破庙捡白菜帮吃的存亡之苦。惠家沟人接纳了他们一家,他还得以念了几年书。村里人喜他心灵手巧,又怜惜他体弱多病,70年代把上临潼学医的好事派给他。一年半一期,老师念他学得出息,把他留下又学了一期,加上一年实习,已足够在山外行医的本钱。可他知恩图报,说什么也要回这个缺医少药的穷山沟。救死扶伤他做到了,自家也因此殷实了,富了。

可是他心里始终有个解不开的结。乡医的特殊身份使他最深切地了解村民疾苦,治病毕竟治不了惠家沟的穷。尽管他想尽办法降低药的成本,从不收出诊费、注射费,还是有大量付不起药钱的贫困户,有的连几毛钱的药账也不得不赊。他为惠家沟村去不掉穷根耿耿于怀,内心不安。1988年他在入党转正申请书上写下这样触目的话:

“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我不加入党组织,不把党的阳光送到群众手里,死不瞑目……”他知道广大群众翘首盼望的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

1991年11月8日,郭秀明被党员大会全票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正式接下了这个有七八千元外债、集体账簿上仅有七毛六分钱的穷摊子,弃医从政了。从此报定“无论如何也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有人说他纯属给自己“错开了方子,吃错了药”,老父亲也闷头和他赌气。郭秀明苦口婆心地劝解全家:“我做什么都能把咱家的日子过前头,可我这个党员不能白当,光咱自己富算个啥?等全村都富了,不用说治病吃得起药片片,我就是卖人参蜂王浆也有人喝。”

为了表示决心,郭秀明把行医卖药的牌子摘了做了瓮盖;把1700元村民赊账看病的欠条当众一把火烧了。他心里清楚:做党员当干部首先要吃的起亏,否则又怎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吃得大亏,才做得大事。

当年的工作组长王兴才说起这悲壮的一幕总是难以自已:这分明是一个追求理想的共产党员与全村人签下的脱贫责任状,生死状!

一把把镢头一把把铲,一队队百姓跟着干

拿得出向贫困宣战的勇气,还要拿得出治穷的谋略和办法。在一次次的党员干部会上,郭秀明提出远近三件大事,植树;盖学校;修路。他认为,树是发展山林经济的本钱,植树就是在山里植下了绿色银行;推倒危房建新校舍也就是建立起了惠家沟未来的希望;修路修得是开放的姿态和通道,修得是信息和财源,件件都是根本大事。

三件大事又拿到在村组会上见仁见智。最实际的困难是手里没钱。没钱也要干事。怎么干?只能党员干部带头先吃点亏。郭秀明要让群众从党员干部身上看到希望。

那个冬天的一场大雪下得人神清气爽,村民们在17名党员和22名团员的带领下,背着干粮,提着水壶浩浩荡荡上南山。

当医生那会儿,由于有风湿性关节炎和心脏病的根,郭秀明除了诊所的事情,用不着去地里劳累。当村官不同了,上山刨树坑那些日子,他坚持不打任何折扣地完成自己那份义务工。老毛病很快犯了,腿肿得打不了弯,郭秀明就让人架着上山。他不让人劝:“大伙盯着党员干部;党员干部看我,我不能光转不干”。

整整抗了一个月零六天,288亩育林带,4万个坑,从山脚排到山梁。开春买第一批树种,郭秀明先拿出100元,还是党员干部解囊,凑出了买树苗的1100元。千亩荒山终于有了第一片新绿。5年以后,全村宜林荒山覆盖率百分之百,生态林面积1750亩,退耕栽经济林875亩,破天荒把一项全国绿化奖捧了回来!

来年的夏天,为千疮百孔的村办小学建楼的事再不能耽搁了。最棘手的问题还是钱。郭秀明领着干部包户去做大家的工作,凡能用的办法全用上了:全村筹款,党员干部多出;各家出的义务工,动员村里能人自己制坯烧砖。到区里、镇上、到当年在村上插过队的知青哪儿争取外援……郭秀明的家离学校近,他家的所有工具就变成了工地上公用的,一辆架子车给用报废了。工地上的建材晚上怕丢,雇人看又没钱,郭秀明索性自己用麦秸搭了个窝棚,垫上麦草,天天通宵住在工地看着。一住40多天!有一次镇长晌午赶来检查,见黑瘦黑瘦的郭秀明顶着一头麦草从破窝棚里钻了出来,又惊又气:自己那个病身子,咋就不知爱惜呢?就这样,惠家沟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座二层小楼。

照此办理,1996年第二次修建学校,从根本上改善了办学条件。教过郭秀明的老教师周福强越看越喜:“秀明啊,你真是个说到做到的人!”郭秀明心里甜美,腿脚却不听使唤了,从学校回家的小坡也走不上去,整打了半个月吊针。

最难的还是修路。第一次修路失败了。他带着大伙顶着压力修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按能行载重汽车的标准,一条8米宽、9公里长的砂石路终于直通省道……有了路,100多户人家的村子,跑进跑出的拖拉机农用三轮达到80多辆。

村里养殖、整地各项事业明显有了起色,一批新的专业大户冒了出来,人均年收入增加到近千元。

“让荒山绿起来,让村民富起来,让村子文明起来”,在郭秀明看来,这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惠家沟村的具体体现。

(文中小标题取自陕西省铜川市委宣传部干部郝风楼创作的歌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