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小剧团能有大作为

2001-04-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庄电一 我有话说

在一些国家级剧团、省级剧团面临演出困境,许多市级、县级剧团纷纷停演或解散的情况下,宁夏青铜峡市(县级市)文工团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1999年,他们创作排演的戏剧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并代表宁夏在国庆50周年期间晋京献礼演出。2000年,他们又获文化部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他们不仅是宁夏历史上第一个连获两项大奖的剧团,而且是获得这两项大奖的唯一的县级剧团!

找准市场定位

自1956年建团以来,青铜峡市文工团经历过多次变动:精简、合并、改制、撤销、恢复、发展,由团变为队,又由队扩成团。

文艺演出,找准市场定位最重要。青铜峡市文工团的人都明白:自己只是县级小团,基本服务对象就是普通农民。因此,他们不谋求在大城市、大剧场的风光和辉煌,而是常年深入到农场、厂矿、部队、学校演出。针对不同年龄、不同阶层观众的需求,他们编排了多种节目:有传统戏,也有现代戏;有戏曲,也有歌舞;有整本大戏,也有折子戏;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大小结合,灵活多样。

青铜峡市文化体育局局长张斌告诉记者,现在这个团拉起来就能走,走到哪儿就可以演到哪儿。演歌舞,连演五六场不重复;演戏剧,可连演二三十台全本的秦腔、眉户剧和十几个折子戏。到一个地方连演多日,可以场场不衰。

现在,他们每场演出收费只有七八百元左右,这样的标准群众都能承受得起。因而,他们一年可演出十个月共二百六七十场。薄利多销,一年算下来,竟有十几万元的收入,每年的观众也超过50万人次。

心系普通百姓

在青铜峡市农村,有一支自行车队伍常年穿梭于乡间,骑车人有说有笑,车架上还带着行李和灶具。一见到这些人,群众就奔走相告:咱们的剧团又来了!

为了不给群众添麻烦,剧团下乡演出都是自带行李和灶具,自己做饭吃、自己找住处,不论时间早晚、舞台大小、天气好坏、观众多少,都一样演出。青铜峡市只有14个乡镇,总人口也不过24万人,演出市场并不宽阔。搞“一锤子买卖”,就会“自断生路”。为此,他们千方百计确保演出质量,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口碑好,信誉高,“回头客”也越来越多。有些地区不仅自己经常上门邀请他们去演出,还热情地向别的地区、别的单位推荐。现在,他们不仅活跃在宁夏的许多市县,而且演到甘肃、陕西、内蒙古等一些邻近地区。

有一次,他们应邀到陕西省定边县演出,广场一下子聚集了5万人,连公安人员都出动了。不久前,他们为中卫县税务宣传编排了一台节目,效果很好。邻近的中宁县闻讯后找上门来,请他们也照此搞一台节目。内蒙古自治区的鄂托克旗现在每年都邀请他们前去演出,至今已有十几年了。当地一位负责人动情地说:“我们就是认准你们这个团了!”现在,上门来邀请他们去演出的人越来越多。

积蓄永不衰竭的后劲

青铜峡市文工团虽小,却有很强的政治意识。他们特别注意利用文艺形式为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仅最近一个时期,他们就围绕税务、计划生育、普法教育、科学种田赶排了多场专题演出。他们每年都能推出一些新剧目,仅去年就自编小品、快板、声乐、歌舞节目30多个。

这个县级小团,不仅出作品,更出人才。全团70多人多数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的业务骨干个个都是一专多能的好手,既能歌又能舞,既能唱传统戏,又能唱现代戏,也能唱流行歌曲,需要演什么角色,就能演什么角色。全团除会计、出纳是专职外,自团长以下都是演员,没有一个闲人。团长王耀先既能当导演、搞舞蹈设计,又是个好演员。台柱子鲁少忠既能唱古装戏,又能演现代戏,还能唱流行歌曲、吹萨克斯、当节目主持人。

到青铜峡市文工团当一名演员,成为许多人羡慕的事,连邻近市县也常有一些具有文艺特长的人慕名要求加入。剧团每进一人都是左挑右选,优中选优。

为了稳住现有人才,他们注意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优惠政策留人。在这里,只要是人才,就有用武之地、就能崭露头角。曾有省级艺术团体到该团来挖过人,但未挖走。不是团里不放人,而是被挖的人不肯走。

小剧团拿了全国大奖

青铜峡市文工团多次受奖,其中最令他们自豪的是大型现代眉户戏《大棚情缘》。这个戏不仅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而且获得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还代表宁夏晋京参加献礼演出。这在全国县级剧团中是绝无仅有的。

大奖落入小团,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该剧创作历时三年,先后改过15稿、变过三个剧名,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最终搞成了精品,一炮打响。这部再现我国农村改革发展轨迹、反映新一代回族农民崭新精神风貌的现代戏,在晋京演出时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有专家说,多年未看到如此生动感人的农村戏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