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感悟战略思维

2001-04-26 来源:光明日报 钟良 我有话说

《军事战略思维》李际均著 军事科学出版社


把军事理论上升为哲学观念的战略思维,又用这条线把有关军事的各个层面贯穿起来是作者李际均著述《军事战略思维》一书的一大特点。中国有句话:“文如其人”,一个人的文章就是一张面孔,反映他生活的历练、教养、性格与追求。作者的书中充满实践的根基和理性的升华,携带人生的品格,饱蘸报国的热忱。有时候,要把几种不同的职业技能、不同的风格汇聚在一个点上是很不容易的。书中字里行间既渗透着军人豪迈的风格,又表露着文人细腻的情怀;既有历史哲学的思考,又有战争逻辑的推导。一个人只有站在哲学和历史之巅,方可横跨五洲四海,纵贯古今中外;一个人只有在军事科学上长期探索与修炼,方可凝聚人类战略文化和军事艺术的精华。

当然,任何理论建树要做到尽善尽美并不容易。我记得《西游记》的结尾谈到天书竟有缺页一事。我想:天书的体系的完美在于缺页,只有缺页,才能有后人的补足,才能有发展和深化,这正是缺憾中的精彩之处。无论是谁,要做到绝唱都不易,也许世人没有人能做到。作者首先提出战略思维、战略文化、战略遗产、战略误导等命题和论述,这本身就是重要的,并已在国内外产生了反响。理论体系的完善应该是个过程。

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作者的专著和文章贯穿着一个理念、传达着一个真谛:“起自学术,终及国家。”学术的最高境界是不易达到的。以学术的成就追求国运昌盛、国泰民安,则是学者的历史责任。纵观历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悲的是没有成熟的学术理论,没有忧国忧民的批量学者。没有理论思维和精品级的学术成果,军国大计必失之肤浅。学者、学术的作用虽然有限,但其通过学术作品所造就的社会氛围、所培育的栋梁学子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基业。

战争是人类文明的双刃剑,一面是人类文明的败笔,因为战火可以夷平建筑、焚烧作品、屠戮生灵。它能够摧毁人类的物质文明,能够压抑、扭曲人文精神。人类文明的发展或许最好不用诉诸武力和牺牲生命的价值来启动和推进。(但诸如抵抗侵略与压迫的正义战争却是迫不得已而又义无返顾的。)战争的另一面却展示了人类血染的风采,因为它以鲜血和生命作代价,必然引起人类的警觉、反思和慎重对待。军事家既然以鲜血为涂料挥洒画卷,就不能不更加珍惜生命。人类在动武之后终将明白“止戈”为“武”的重要价值。作者针对科索沃战争告诫霸权主义说:“战略家应懂得在何处止步”,“当不同的文化背景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明智的选择是寻求一种不转化为武力对抗的思维方式和政策导向”。作者还精辟地指出“战争表面是两个对立的军事力量在战场上的较量,而在战略决策层次上则是两种哲学、两种智慧与道德力量的较量”,“军事指挥员必须掌握高超的战争艺术,否则就会无谓牺牲战士的生命来弥补指挥员自身素养和部队训练的不足”。也许用“知兵非好战”来解读作者的军事战略思维,能更切入作者的主旨。正因为如此,当作者在美国陆军军事学院作学术讲演时讲到:“敌视中国就会给自己制造12亿个

敌人……对于我们军人来说,用酒杯瞄准比用枪炮瞄准好”时,全场起立报以热烈掌声。的确,它拨动了军人情感中最不容易颤动的那根弦。

战略思想是历史文化的延伸,最终又会加入到历史文化中去。有许多事不能只看一时的反响,而要经过时间的摔打,作品的价值判定也是如此。一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拥有多少读者,最重要的是:它是否在本学科领域内有所创新和独到,以及是否产生相应的社会价值。一切科学都是理智的诗。作者指出:“兵法也和文化艺术一样,要辉煌隽永就得不断创造。”创造性正是人类文化得以绵延嬗递与发展进步的动力所在,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更能产生新的联想与独到的见解。从这个角度上讲,作者的确做了一件值得做的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