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01-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李 光 我有话说

信息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是通过信息网络化来体现的。深刻认识信息网络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认识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一、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信息网络化正迅猛地向前发展,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信息网络化既不断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又不断创造人们的消费需求。

将导致人类交往方式的深刻变化。信息网络的超时空性,突破了人类文明史上交往的时空限制,并使这种交往方式具有平等性、交互性、普遍性和无限性等特点。

将引发人类教育的深刻革命。使人类构筑以主动性学习、个性化教育为特征的终生教育体系成为可能,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知识点开始、选择任何课程。

将对人类消费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信息网络化能有效解决生产服务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问题。

将带来人类闲暇方式的变化。信息网络化提供了全新的闲暇方式,尤其是信息网络的虚拟性。

将产生更多的虚拟社会组织。这些社会组织既可能对社会有积极作用,也可能对社会有消极作用。

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信息网络化能有效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传统产业的竞争力。

将使人类面临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在信息网络化的推进过程中,已经表现出一些易见或隐含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对社会产生或多或少负面效应,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及国家安全。

二、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

信息网络化能激活和发掘我国人口多、市场大的潜力。我国具有发展和加快信息网络化的优越基础条件,这是历史上难得的机遇。

信息网络化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手段。能够有效缓解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任务极重与教育资源十分紧缺的矛盾,并使更多的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主动学习的权利。

信息网络化为我国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能使我国更多地利用世界科技信息和科技成果,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尤其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低水平重复。

信息网络化为我国扶贫攻坚和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得力工具。信息网络化除了通过信息的直接作用使人们脱贫致富,还通过人力资源开发缩小贫困地区、不发达地区的科技差距和教育差距,使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信息网络化为我国企业、产业、经济、社会诸方面的新陈代谢提供了催化剂。信息网络化带来了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也加快了传统企业再造、传统产业更新、传统经济转轨。

三、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现实信息能力差距的挑战。国家统计局2000年发表的研究成果表明,美国是世界上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其后是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我国在28个国家和地区样本中居倒数第二位。如果不加快发展,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信息能力差距还可能拉大。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数字分化”的挑战。有条件者可以上网且能从网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无条件者则只能徘徊在网络的大门之外。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话语霸权”的挑战。尽管全世界大约有20000种语言,但微软发布的软件只有64种语言,话语霸权使西方学术界及新闻媒体的焦点占压倒性优势。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西方文化侵蚀的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殖民文化侵蚀,会对我国的思想、观念、政治、伦理道德等产生冲击。当然,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必然孕育一种全新的网络文化,这种具有全球性特征的文化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主流文化发生碰撞。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基础性建设及环境的挑战。在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及产品少,尤其是核心技术的命脉掌握在他人手中。我国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产品严重倒挂,前者只占计算机市场总额的10%左右。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我国各地的发展不平衡。在信息网络管理方面,我国的相关法规制订相对滞后。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信息安全的挑战。目前,因特网已覆盖我国200多个城市,并有3000多个政府数据库和10000多个企业数据库与之连接,且发展加快,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等特征,同时又带来了信息安全的先天性不足和脆弱性,加之我国在信息网络安全技术方面的差距、相关法规滞后、管理水平较低以及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使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现。

信息网络化使我国面临人才紧缺的挑战。我国信息网络方面的优秀人才外流较多,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甚至直接打到了我们的家门口和校园内。

信息网络化给我国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从根本上讲,加快信息网络化进程,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我们要从国家、民族未来生存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信息网络化的重要性,努力推进我国信息网络化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