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动员全社会参与国家决策的成功实践

2001-04-30 来源:光明日报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汪洋 我有话说

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这标志着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历时两年半的“十五”计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十五”计划纲要的形成,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其中,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十五”计划成功编制的重要经验。

(一)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新的规划理念的必然要求。“十五”计划是我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因此,“十五”计划,必须符合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规划编制的理念、思想方法要有所创新,编制过程要更加开放和民主。这就要求从事规划编制的工作人员,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用开拓创新的精神编制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

从1998年10月开始着手“十五”计划编制时,我们就注重了更新思维模式,改进编制方法,进行新的探索。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必须赋予规划编制过程更深刻的意义,要把规划编制过程,作为集思广益、凝聚智慧、科学决策的过程,使编制过程成为社会各界了解规划、参与规划,进而认知规划和实践规划的社会基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进行了新的尝试,一些工作在我国五年计划的编制史上都是开创性的。第一次规范了中长期规划编制方法和程序,使各地区、各部门的“十五”计划都能纳入有所创新的理念和方法下;第一次组织成立了“十五”计划咨询审议会,充分发挥著名专家学者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作用;第一次开展请全国人民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活动,使规划更好地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意愿;在规划形成过程中就较大规模地听取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的意见,对重大问题及早形成共识;扎扎实实地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内容和参与单位的广泛性,也是历次五年计划编制中不多见的;在编制过程中,还反复听取各地区、各部门以及一些重要企业的建议,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些工作,既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十五”计划的关心和参与,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也使规划集中和凝聚了各方面的智慧,对规划内容形成了统一认识,使“十五”计划纲要建立在扎实的工作基础上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上。

(二)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十五”计划的重要思想来源。“十五”计划纲要把握了时代特征和新的发展趋势,采用新的发展观,突出了新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机制。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提出了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挑战,提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和措施;针对地区发展不协调和城镇化滞后的结构性矛盾,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城镇化战略两个新战略;针对“体制瓶颈”和“科技瓶颈”对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制约,提出了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创新”;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突出了以人为本,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所有这些,都是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分不开的。

由全国人大和政协专门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科学家和企业家代表组成的“十五”计划咨询审议会,十分认真地履行了职责,对规划的体例、框架结构和重要内容,提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意见,对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召开企业家、经济学家、两院院士、科学家、老专家座谈会以及地区片会等工作,对进一步认清今后五年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准确提出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奠定了基础。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些重要观点,如对经济社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推进“两个创新”、以人为本、实施城镇化战略,走多样化城镇化道路、强化诚信观念等,对制定“十五”计划,特别是确定重要指导方针和新的发展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各地区、各部门编制“十五”计划起到了引导作用。请全国人民为“十五”计划献计献策的活动,又进一步丰富了这些工作,使完善“十五”计划纲要有了更宝贵的社会思想库,有了更广阔的民众意愿支撑。

(三)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坚定以人为本新发展观的群众基础。“十五”计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强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出发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工作中的具体实践。人代会审议“十五”计划纲要时,很多人大代表认为,“十五”计划纲要是把国家战略与人民生活结合得比较好的五年计划。得到这样的评价,应该说,主要是得益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心参与和大力支持。

我们会同经济日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开展的献计献策活动,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响应。参与献计献策征文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有专家学者也有在校学生,有普通工人也有广大农民,有将军也有普通士兵。所提建议的内容十分丰富,既涉及到规划指标体系设置、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对策、促进产业升级的政策体系等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的重大问题,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减轻农民负担、下岗职工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普及义务教育、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改革户籍制度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建议表达了人民群众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体现了他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的理想与信念,反映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凝聚力。人民来信集中反映的问题,也正是党和政府今后要下大力气解决的问题。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必须把解决这些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到重要位置,使人民看了规划以后能有奔头、有信心。基于这一考虑,在形成“十五”计划纲要中,我们摒弃了过去那种重生产、轻生活,“重物轻人”的陈旧观念,突出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任务、途径和措施。不仅重视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重视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既要增加居民消费的数量,更要提高居民生活的质量;不仅要满足居民的个人服务,也要充实完善公共服务等。

(四)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坚实基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规划实施,主要靠政府配置资源,企业只是按照国家下达的计划执行,所以计划的编制过程只是政府机关内部运作的事务,无须让社会各界了解。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我国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机制已经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从而规划实施的主体和实施机制发生着根本性转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规划的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市场配置资源,靠企业、农户等市场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通过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规划的研究制定,才能在这个过程中协调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才能使国家的战略意图变成市场主体的内在意志和自觉行动,才能使人民广泛地参与到规划实施中来,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民群众是立国之本,是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的基本动力和基石。“十五”计划的制定,凝聚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和智慧,“十五”计划的实施,也必将通过广大人民的伟大实践得以实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