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九五”攻关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2001-05-0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刘敬智 我有话说

编者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国家“九五”科技攻关用220亿元的投资换来了4300多亿元的收获,就是这一英明论断的最有力的证明。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是1982年经五届全国人大会议讨论通过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计划,其宗旨是坚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集中力量攻克产业升级和社会持续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它与后来形成的863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共同构成国家科技计划的主体。

“九五”科技攻关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结构调整,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还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为我国培育出一大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创造出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为我国参与在新经济时代的市场竞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辟《“九五”科技攻关巡礼》专栏,摘要介绍“九五”科技攻关取得的成就。

本报讯(记者刘敬智)来自科技部的消息,“九五”期间,国家围绕确保粮食等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等,共安排农业科技攻关22个项目,800多个专题,近1.8万人参加了农业科技攻关,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664个,开发新产品988项,建立试验基地1995个、示范点4807个。这批成果的取得,显著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为实现我国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发挥了重大作用。

“九五”农业科技攻关的目标确定为:科技要在2000年我国粮食增产500亿公斤的任务中作出50%以上的贡献。因此,以突出农作物增产配套技术为重点,安排了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高产综合配套示范、中低产田治理与区域农业发展等项目。通过这批项目的安排和实施,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品种5年全面更新换代一次的目标,促进了我国粮棉油等农产品的全面增产。

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高产综合配套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建立了区域化高效集成配套技术体系,创造了具有国际水平的高产、超高产技术样板,大幅度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五年累计良种良法示范推广面积达到45亿亩,累计新增粮食1500亿公斤。

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小麦光温敏不育系A31及其技术体系,首次将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导入常规稻而获得新的育种材料,大豆杂交育种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3系配套,使我国农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保持国际先进地位。

“九五”期间开展了以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业效益为重要内容的科技攻关,安排了主要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及产业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宗农产品加工、工厂化农业等项目。培育瘦肉型猪新品种12个,优选出杂交组合21个,初步建立了良种肉牛、高产奶牛繁育和生产体系,筛选出肉牛优化组合16个。形成了适合不同区域湖泊水库、低洼盐碱地和浅海滩涂的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和设施,使项目区渔业平均单产和效益分别比攻关前提高30.9%和50%,显著提高了我国畜牧水产业总体技术水平。

通过工厂化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大大缩短了我国设施农业同发达国家的差距,显著提高了我国设施农业主要技术装备的市场竞争力。

“九五”期间还重点安排了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技术的攻关。开发能满足我国农业高效用水需要的技术设备,填补了我国该领域技术设备的多项空白,19种节水灌溉新设备已在全国17个省区推广应用,5大类节水灌溉成套技术已在11个省区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0万亩。引黄滴灌成套技术、田间节水灌溉技术、人工汇集雨水技术等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在不同区域建立了65个国家级农业技术综合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发展模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