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凭借好风上青云

2001-05-1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995年5月,南开大学通过原国家教委和天津市人民政府组织的“211工程”部门预审。

1996年8月,南开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国家计委、教委和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1997年1月,国家计委批准南开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97年7月,南开大学的“211工程”建设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5年里,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南开大学“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设规划的目标已经超额完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达到国际水平,中青年学者群脱颖而出,在办学条件、办学规模、教学改革、学科布局以及教师队伍结构和学生层次结构、基础设施、科研经费、成果转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长足发展和较大改善;一个现代化大学的面貌已经初步展现;为在新世纪创造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顶天立地”筑辉煌

“211工程”——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工程。

进入“211工程”,使南开大学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获得如此力度的支持。“211工程”把南开引入快车道,提供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南开大学牢牢地抓住了这次机遇——他们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强化发展意识,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办学体制新模式,突出高等教育领域的“南开特色”。

通过“211工程”的建设,南开大学推进了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观念的升华。他们提出了“顶天立地”的战略发展思路:顶天——就是要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把优势学科办成一流学科,目标要“顶天”,追求要“顶天”,成果要“顶天”;立地——则是大力发展应用学科,强调教学与经济和科技的紧密结合,直接服务和应用于社会,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办学模式和体制改革方面大胆探索,南开大学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同创办的南开大学泰达学院成为教育界的“南开-泰达模式”,被称为“大学里的特区”;首创了MBA教育的“南开-约克”模式;将原天津外贸学院成功地整体并入南开,走在了国内高校办学体制改革的前列。与天津大学实行“独立办学,紧密合作”,在“211工程”建设之初就与天津大学跨校合作建立了“光电子研究中心”,最近又成立了“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刘徽应用数学中心”,得到李岚清同志的充分肯定。

在培养和聚集人才方面,经过几年的努力,南开大学已经形成数个学术水平突出的中青年学者群体,在数学、光电子、生物信息等学科领域筑成了“人才高地”。

学校立足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积极参与天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设立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不仅为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还担负着“孵化”新学科,培养人才的重任。目前该院已经成功地设置了区域经济和物流经济与管理学科方向,并开始招收研究生。南开大学APEC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已经连续6年为国家领导人参加APEC高峰会议提供了五批共计151份咨询报告,受到外交部、外贸部、教育部的多次表扬。

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南开全面发展中的一大特色。学校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学生实践的有机结合作为育人的基本环节,十分重视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学校深厚文化底蕴的育人功能。1999年南开大学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本科教学优秀单位评估,被教育部授予本科教学优秀单位称号。

南开人紧紧地抓住了“211工程”建设这次机遇,付出艰辛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数字是枯燥的,却也是雄辩的——

5年里,南开大学的博士点由1996年的35个增加到7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2个增加到10个,博士后流动站由1996年的6个增加至13个。全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1个,天津市重点学科1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文培养基地8个。

5年里,南开大学博士生在校生人数由560名增加到1028名,增加了83.5%;硕士生由1698名增加到2611名,增加了53.8%。本科生由6982名增加到2000年的9170名,增加了31.3%。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结构的调整,适应了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需要。“九五”期间,南开大学累积培养各层次学位毕业生13574人。

5年里,南开大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共承担项目598项,科研成果120项,科研经费由2654.9万元增加到8396.6万元;“九五”期间的科研经费为21750万元,比“八五”期间的8920.7万元增加了143.9%,同时,SCI论文收录数也大幅度增长,由1996年的133篇增加到2000年的401篇。“九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项目584项,是“八五”期间233项的2.5倍,科研经费由“八五”期间的521.28万元增加到“九五”期间的2035.94万元,增加290.6%。“九五”期间,南开大学科研成果共获国家级奖励25项,省部级奖励231项。

5年里,南开大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由1人增加到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培养计划”者由2人增加到9人,获“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者由1人增加到2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由1998年的4人增加到目前的8人。

5年里,南开大学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也大大增强。“九五”期间,南开大学允公集团迅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资产增值2个多亿,至2000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4.98亿,实现销售收入近12亿元,年末净资产达到9.49亿元。

……

进行“211工程”建设的5年,是南开人顽强拼搏,实现跨越发展的5年;是学校的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的5年;是南开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成就最为辉煌的5年。

2000年12月,教育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决定重点共建南开大学,这标志着南开大学又进入了国家重点建设的若干所著名大学的行列。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南开人将会继续努力,抓住“211工程”和“重点共建”的机遇,在不远的将来,把南开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步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五个机制”显特色

提高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是南开大学“211工程”管理的基本目标。为使这项工作稳步推进,卓有成效,他们成立了“211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和协调小组,设立了“211工程”办公室,实施学校、主管单位或部门、项目负责人三级管理。学校还对每一个建设项目建设目标及内容进行严谨的再次论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他们把学科建设作为重中之重,以标志性成果为着力点,带动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整体发展,形成了富有南开特色的“211工程”项目管理“五个机制”。

第一,科学决策机制。为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保证“211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南开大学要求每一个建设项目都要在国家评审的基础上通过校内专家的复查;经过复查符合基本条件的,学校还要组织有校外专家参加的“211工程”建设项目专家论证会,对项目进行再次论证。通过专家论证的项目方可购置仪器,但必须要经过仪器购置评审专家组对于计划购置的仪器及其选型、价格和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评审。这样就保证了仪器的合理购置,使有限的经费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化学学科购置的面探测单晶X射线衍射仪,原报价是350万,后经过多次论证、洽谈,最后实际购置价格为270万元,仅此一项就节约了人民币80万元。

第二,质量保障机制。为了保证“211工程”的建设质量,多出标志性成果,南开大学成立了由侯自新校长任组长的“211工程”中期检查工作组对各建设项目进行了中期检查,尤其对9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逐个进行评审,边检查,边整改,把检查评审过程,变为深化项目建设、总结经验、推广经验的过程,变为精心组织、精心施工、精心管理的过程。自1999年7月开始,学校按照“完成一个,验收一个”的方针,对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子项目验收。

第三,效益优先机制。本着出成果,出效益的原则,“211工程”建设投资重点优先考虑国内领先、有一定国际影响的优势学科,如:数学、杂原子与金属有机化学、光学技术科学建设项目。同时对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应用学科进行重点支持,如:功能材料化学、光电子技术建设项目。在此原则指导下,对人文社会科学的部分优势学科进行了重点建设,如: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中国社会历史、亚太地区史等。

第四,激励约束机制。为了适应“211工程”建设和建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学校深化了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本着“淡化身份、强化岗位、择优聘任、精干高效”的原则,学校实现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岗位、职责、业绩为依据确定津贴等级,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第五,资源共享机制。“211工程”建设强调全校一盘棋,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全校统一配置;人员安排上打破单位界限,在全校范围统筹安排;在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方面,本着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的原则,集中管理,开放使用。资源共享为增强学科凝聚力,提高学科的整体实力提供了有效的条件保证。

“重点突破”创一流

“建设一流水平的大学必须首先建设具有一流水平的学科”——南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对此有深刻的感受。“211工程”的实施更加强化了南开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的发展观。

1996年和1997年,南开大学分别在全校组织召开了“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会议”、“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和“学科建设座谈会”,规划学科建设发展蓝图,还专门成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作为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学科建设的日常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

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南开大学认识到:南开必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办出自己的新特色,扬长避短,勇于创新。

当前经济体制转型和社会发展的多样化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发展机遇,如何顺应这个历史潮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办出新的特色是南开大学面前的一大任务。

根据南开大学现有办学条件及今后若干年的投入考虑,他们采取了重点突破的方式,建立起若干具有鲜明南开特色和瞄准世界一流水准的学科,以点带面,推动学校各类学科整体的发展。

南开大学应用数学和计算数学的研究水平居于国内领先地位,近5年来,在组合数学、金融数学、数字信号处理与小波分析等方面均获得了重大成果。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级的组合数学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组合数学对外交流的窗口,成为中国组合数学的研究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组合数学家。

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更具有鲜明的南开特色。过去,南开历史学学科以断代史研究比较齐全而著称。经过5年来的不断探索,特别是“211工程”建设的推动,以中国社会历史为研究特色的南开史学风格已经逐渐形成,并且得到学术界同行的认可。1996年以来,南开大学举办了6次不同形式和不同规模的全国性和国际性有关社会历史方面的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中国社会历史评论》大型学术年刊。在国家教育部进行的国家文科科研基地评选活动中,南开大学的“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科科研基地。以中国古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为依托申报的专门史科研基地的建设,使南开大学对中国历史开展整体研究、断代研究、专题研究、比较研究和综合研究的能力大大提高,南开历史学科的重点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风云际会”育英才

“211工程”也是我国培养和造就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工程”。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的锻造下,南开大学的教师队伍在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方面有了较大提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日趋合理,面向新世纪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队伍不断壮大。以数学学科为例,目前数学学院有教授31人,副教授35人,其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13人。而化学学院中仅有机化学一个学科内,就有教学科研人员100余人,其中有2名院士、23名博士生导师、50名教授。

近年来,南开在全国高校率先出台“重金聘人才”的政策,不遗余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目前南开大学已经形成了一支以40多位具有国际水准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近500名博士为主体的中青年教师队伍;有8位教师受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8位青年教师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17位中青年教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工程”;8位教师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位教师获教育部“优秀教学和科研基金”。在新世纪,以培养造就世界级学术大师和杰出教学科研精英为重点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工程”也已经启动。

“211工程”建设使得南开大学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和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211工程”大大提高了南开大学的学科整体水平,为人才培养建筑了坚实的平台。学科结构的优化,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必然伴随有师资队伍的质量提升和重点科研项目的增多;同时学科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吸引优秀考生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尤其是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保障。由此形成了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历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南开大学的中选者都产生于国家和天津市重点学科。2001年报考南开硕士研究生的考生达5000人,其中南开MBA计划招生人数为140人,可报考的考生却达1117人。

“211工程”建设实现了南开大学多层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运用,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了硬件条件。由于计算机校园网络、基础教学实验室、图书文献中心、校园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和电子阅览室等项目的建设,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改进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加宽厚并更具先进性,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明显增强。现在许多课程使用了计算机课件授课,例如,由申泮文院士主持编制的《化学元素周期系》教学课件在1998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巴黎国际会议上进行演示,受到高度评价。又如互联网络进入大学课堂,使得美国金融利率的调整成为当日“西方经济学”课堂上的案例教学内容。“九五”期间南开大学共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9项,省、部级优秀
教材奖82项;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2项。1999年该校顺利通过了本科教学单位优秀评估。在2000年全国MBA教学合格评估中,南开大学名列全国总分第三。

“211工程”使得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立足于国内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显著增强。朱朝锋同学在南开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龙以明教授的指导、合作下,在紧凸超曲面上的闭特征问题的研究中做出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部分地解决了哈密顿系统领域中长期没有进展的一个重大猜想。

经过“九五”期间的快速发展,到2000年,南开大学在校学生已达14452人。五年中,学校累积培养各层次学位毕业生13574人,其中学士8787人,硕士3807人,博士980人。在历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南开培养的博士生的论文都榜上有名。在2000年评选中,该校数学学科的两篇博士论文全部中选,分列全国第一名和第四名。

“优势互补”建“特区”

南开大学把办学体制改革贯穿于“211工程”建设过程的始终,泰达学院的建立就是体现这一特点的典型例证。

南开大学泰达学院是南开大学利用地方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互补,合作办学的一种新探索。它由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3.5亿元人民币与南开大学合作兴建,并已于2000年正式投入使用,现已有700名研究生和本科生在学院内学习和生活,2001年还将有近2000名学生入住泰达。

泰达学院为南开大学下属二级学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在学院的人事任免、财务预决算、学院建设发展等重大决策问题上,向学院董事会负责;在日常的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包括后勤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面按照南开大学的统一要求组织实施。在2000年建院初期,南开大学本着“高起点、综合性、研究型、开放性”的办学宗旨,向泰达学院迁入信息科学与网络工程系、经济学与经营学系、法学系、生物技术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医学科学与临床医学系以及经济学科研究生部等兼具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等工科专业以及计算机、微电子、通信、电子材料等理工交织专业和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法学、经济学等应用人文社会学科的六系一所,高起点办学,实施高层次的课程教学、科学研究、论文写作、毕业实习、学术交流和毕业前的就业
强化训练等项目。南开大学的发展构思是:提供优越的环境与条件,让这些位于国际学术前沿并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首先发展起来,较快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南开学派”,带动其他学科全面进步,从而扩大南开的国际影响,使南开步入世界一流大学之列。这种特殊的办学体制在全国高校中属于首创,被称为“高教特区”,

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11工程”的建设也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办学体制的全面改革:学院制实体化改革取得成功,校、院两级管理模式已基本形成;机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取得阶段性成果;原天津外贸学院并入南开大学,历经四年实现了管理体制、专业建构、教育资源和教师干部的调整组合,是国内同类院校中并入改革较好的,受到了李岚清同志的肯定。

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在光学学科有着长期合作的基础,在“211工程”项目建设中,“光学技术科学”作为两校共建项目得到批准。“211工程”使两校的合作更加广泛深入,通过联合申请项目,共同承担项目,发展到把两校原有的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并为一个重点实验室,为下一步联合申请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准备。在天津市的支持下,两校联合建立的“光电子研究中心”正在顺利建设中。

南开大学“211工程”建设标志性成果扫描

在实施“211”工程过程中,南开大学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关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努力进行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和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该校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大部分成果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张伟平因其在指标理论领域的突出贡献,获“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永川教授因其在组合数学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方面成果卓著,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青年科学家奖”。龙以明教授在哈密顿系统领域取得突出成就,权威人士评价“龙以明最近的工作是哈密顿系统领域过去十五年来的里程碑”。何炳林院士和马建标教授等合作的《若干生物医学高分子研究》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和国际科学家奖。

在自然科学应用性研究方面,南开大学同样成果骄人。韩维桓教授等研制的曙光机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南开戈德防伪公司的《NK-U防伪印油(墨)及密码识别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0451万元,间接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农药,正在实现产业化。光电子研究所在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攻关研究项目上获得专利金奖,在国家计委和天津市的支持下投资2个亿建立了5兆瓦非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实现了产业化。其光折变三维光子海量存储材料双掺泥酸锂晶体及(固定式)存储器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

“九五”以来,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承担研究项目584项,获得成果总数5450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成果168项。仅1998年,南开大学就有两项成果获第六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有13项成果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5项成果获天津市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九五”期间,仅“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经济学和历史学科2个学科就出版专著410部,发表论文2314篇。

滕维藻教授等的专著《跨国公司概论》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获首次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谷书堂教授主编的《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中国转型期经济问题研究》获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逄锦聚、周立群、李维安等撰写的《奠基:中国经济五十年》,受到中央领导同志和社会的好评。这些成果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杨志玖主持编写的《中国历史大辞典》被誉为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扛鼎之作。《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华文化通志——制度文化典》等著作都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为弘扬人类优秀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APEC研究中心连续六年为国家领导人参加APEC高峰会议提供咨询报告,受到外交部、外贸部、教育部多次表扬。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天津市政府有关部门合作主持的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纲要研究取得重大成绩,其建议被天津市政府采纳,列入天津市“十五”发展规划,已产生重大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天津——香港周”期间,招商引资近亿美元。这些成果对党和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产生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版撰文杨庆山翟锦程连洁丁峰王树强温丽丽

摄影李星皎翟学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