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航天,从这里走向世界

2001-05-27 来源:光明日报 新华社记者 奚启新 解放军报记者 范炬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 我有话说

2000年12月21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又一颗新星擎入中天,为20世纪中国航天发射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1990年4月7日,也是在西昌,我国第一次将一颗外国卫星送上太空,中国航天从此走上国际航天舞台。

在这十多年间,西昌航天人时时得到江主席、党中央的亲切关怀。江主席曾两次亲临视察,他们曾两次当面聆听江主席的重要指示。十多年间,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能力逐步提高,为中国航天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中国航天人的赤忱之心,实践着江主席“建设现代化航天器发射场”的历史重托。

(一)

位于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开始向太空进军的。1984年4月16日,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轨道通信卫星在这里发射升空。于是,世界知道了中国有座新的航天城——西昌。

经国家批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对外开放。他们承揽国外商业卫星发射业务的第一颗卫星,是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

这颗卫星,是美国人没能将它发射入轨,好不容易又用航天飞机从太空“捞”回来的。西昌航天人首次面对世界,就碰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根据中美双方签订的合同,“亚洲一号”卫星于1990年4月7日发射。党中央对此次发射十分重视,江主席亲自过问卫星发射准备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确保万无一失。

卫星发射那天,西昌地区乌云密布,雷声阵阵。人们担心,卫星能否按时发射?而技术过硬的中心气象室经过科学分析,预报21时后发射场上空将出现一小块晴空。

21时30分,发射场上空果然云散雷停,我国制造的“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就从那片小小的晴空中,把“亚洲一号”卫星送上了太空,并使这颗卫星成为这个美国公司历年来入轨精度最高的一颗星。中国航天以自己的精彩亮相震惊了世界。

1991年4月7日,就在“亚洲一号”卫星成功发射一周年的这天,江主席来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视察。一下飞机,江主席就深入到卫星发射场看望科技人员。在发射塔下,江主席亲切地和科技人员合影,勉励大家要矢志航天,为国争光,并欣然题词:“为建设政治合格、技术过硬、作风优良、保障有力的现代化航天器发射场而奋斗!”

(二)

江主席的题词,铭刻在了每个西昌航天人的心中,成为他们战胜困难、迎接挑战的精神动力。

走向世界的道路崎岖不平,充满风险。每一次卫星发射,都是一场成功与失败的考验,有时甚至是一场生存与死亡的较量。

1992年3月22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为澳大利亚发射一颗通信卫星。由于火箭发生故障,在火箭已点火的状态下,卫星发射紧急中止。此刻,火箭已摆脱了发射塔架的固定,400多吨的箭体和卫星随时有倒地的可能。一旦倒地,推进剂爆炸所产生的巨大能量,会把发射场毁灭贻尽。西昌航天人奋不顾身冲向火海,排除险情。

当时,迫在眉睫的是固定火箭,这是一项极其危险的工作。由于发动机还在喷着余火,发射台上不仅严重缺氧,而且充满有毒气体。抢险的勇士们没有犹豫,纷纷冲了上去。发射台已被3000摄氏度的烈火烘烤过,手脚一接触就被烫得发出“哧哧”声,但谁也没有后退。一位勇士四个手指被烫得粘在了一起,还坚持不下火线。就这样,火箭被固定住了。之后,他们又冒着危险,爬进箭体内切断了电源;冒着毒气,卸出了燃料。

有人作过试验,在一定浓度下,将米粒大小的物体从一米高处掉在地上,产生的冲击力就能引起推进剂爆燃。然而,为了保住发射场,保住火箭和卫星,西昌航天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化解了灾难。据世界航天资料记载,像“澳星”发射出现的这种事故,抢险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国外航天界同行由衷赞叹:“这是中国航天最成功的失利。”

江主席获悉“澳星”发射失败的消息后,立即打电话了解情况,亲切慰问航天科技人员,要求所有参加卫星发射的单位和人员,不要气馁,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江主席特别强调,航天发射要把加强质量、加强管理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江主席的重要指示,像春风吹暖了中国航天人的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与火箭研制部门一起,按照江主席的要求,科学分析失利原因,认真制定改进措施,同心协力,投入了再次发射“澳星”的准备工作。

1992年8月1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澳星”第二次发射。此时,距“澳星”首次发射失利150天。在这150个日日夜夜里,江主席始终关注着中国航天的进展。在发射前夕,他不时叮嘱有关部门,认真抓好质量,认真抓好管理。

中国航天人没有辜负江主席的期望,“澳星”第二次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在外地视察工作的江主席闻讯,立刻致电祝贺。

(三)

为了使中国航天阔步走向世界,江主席作出了“提高发射成功率”的重要指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掀起了以质量求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创业热潮。

卫星和火箭对接是件极其精细的工作。当卫星起吊时,火箭上有四个小手指粗的“对正销”,用以对准卫星支架上的四个小眼,稍有不慎,就会撞坏火箭或损坏卫星。

为了练就过硬的吊装本领,操作手们每天对着地面一个个标记,成千上万次地练习。直到能够开着吊车,在1000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把啤酒瓶任意放在一个位置,然后将一支铅笔从13米的高空放下,每次都能准确无误放进瓶口,才算合格。

在一次发射外国卫星时,美国公司拒绝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进行星箭对接的提议,专门从国内请来吊装专家,以确保卫星的安全。两个小时过去了,美国专家还是没能将卫星和火箭对接成功。无奈之下,只好请中方帮助。中心派出了一名年仅19岁的操作手,只用4分钟,就一次对接成功。美国人服气了,伸起大拇指说:“不可思议,真是了不起!”

响应江主席的号召,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运载火箭发射的实时指挥更趋现代化,计算机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大幅度提高;中心自主研制的雷电预警系统,向“全天候”发射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1996年以来,中心的卫星发射已连续10次获得成功,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稳稳地站住了脚。

1999年4月18日,江主席再次来到西昌,又一次亲切接见了卫星发射中心的科技人员。得知中心取得卫星发射连胜的佳绩时,江主席欣慰地笑了。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航天人决心牢记江主席的嘱托,鼓起航天帆,扬威新世纪!

(新华社成都5月26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