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苏州文明的启示

2001-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朱庆 孙献涛 我有话说

苏州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创建”带动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城市的经济实力、文明程度和市民的道德文化素质、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个代表”是行动指南也是最终目标

苏州市委书记陈德铭说,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行动指南,也是最终目标。

陈德铭给记者讲了这么一件事:苏州古城外的不少居民家庭傍河而居,地势低洼,深受水淹之苦。有一年市领导前往慰问,这些居民不满地说:“你们年年都来慰问,我们年年都在受罪。”这句话对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触动很大。经过反复论证规划,从1999年起,市政府投入近6亿元,结合城区防洪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实施低洼地改造工程,既为群众解困办实事,又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

低洼地改造工程是被群众“逼”出来的,更多的“创建”举措是市委、市政府主动想群众所想,超前运作的。如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完全由市政府投资兴建,其设备居国内领先水平,可以进行成份采血,即只抽取血液中所需的营养成份。这项工程使全市人民享有先进的血液保障服务。

在文明行业的创建过程中,苏州也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如苏州110率先在全国范围内与急救120联网互动,110可以在紧急情况下接送病人。120安排救护车常年停在高速路出口处待命,今年几个大事故中的伤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护。

市委副书记冯瑞渡说:“从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角度看,无论城市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还是市民的综合素质,都是投资环境。”众多外商,包括世界500强的企业首选在苏州投资建厂,看重的就是苏州的“天时——适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地利——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人和——通过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苏州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提高”。

其中尤以“人和”最为外商所看重。事实证明,苏州的城市文明极大地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要他律,也要自律

江总书记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同时,提出了“以德治国”,这是我国社会步入新的发展时期的重要治国方略。说起依法治市,陈德铭说:“制度可以约束人。在苏州这样一个开放度很高的城市里,更要靠制度、法律和规章来规范人的行为。无论你是书记还是市长,即便是你自己规定的东西,人民要执行,你也要执行。”

苏州人的亲商观念非常强,但亲商并不是无原则地一味牵就。到苏州投资的外企大多来自法治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随意性很强的管理方式反而容易把外商吓跑。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把政府批准的园区规划作为法规公布于众。韩国投资1.5亿美元兴建的苏州三星半导体公司曾要求拆除大门前的绿化带,因违反规划未获批准,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对园区的赞赏。去年,该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园区的开发建设规划做得非常好,我们5年前拿到的发展蓝图,和去年拿到的现状图非常接近。这在中国其他开发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陈德铭同时强调了以德治市的重要性:“法治和德治,互相促进,不可或缺。他律是被动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自律才是主动的,可以使道德环境更加完美。”近几年来,苏州市非常重视以德治市,坚持开展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正是由于德治与法治的结合,自律与他律的互动,进一步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了城市的文明程度。

建立三种机制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苏州市领导班子换了六任,但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一直没有动摇。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全市上下形成了一套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领导负责机制。“一把手抓两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成为苏州创建文明城市的一个显著特点。

二是群众参与机制。苏州各级各类组织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成为创建文明城市的载体。

三是整体联动机制。苏州市下辖张家港、常熟、昆山、吴江、太仓五个县级市,这五个县级市都名列全国百强县前列,都是国家卫生城市,都是省级文明城市,其中张家港市、昆山市与苏州市一起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苏州市强调整体推进、共同提高,形成了城乡联动、整体推进的良好格局。

在一幅投影地图前,苏州市市长杨卫泽给记者指认沿张家港、常熟、太仓、昆山、苏州、吴江一线,呈“人”状展开的28个中心城镇。“可不要小看这些镇,它们的文明程度都很高。像吴江县的盛泽镇,其实就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城市,连一般不轻易进入中等城市的肯德基,都要在那儿开分店。”杨卫泽笑着说,“苏州这头狮子既要带领后面的5只小老虎大步往前冲,又不能让这些小老虎把自己给比下去。”陈德铭说:“苏州最需要超越的是自己。根据到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将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人间新天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