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极限旅游——挑战无极限

2001-06-08 来源:光明日报 路明月 我有话说

远古人为了存活于恶劣环境而努力攀越高山、征服激流;现代人为了创造出生活乐趣而竞相攀岩蹦极、潜水漂流。所不同的是,人类在认识到了并很好地把握了“适者生存”这一法则后,挑战自我已不再是外界恶劣形势所迫,而成了发自内心的需求。

旅游业的新热点

极限旅游,正是在人们对于游山玩水的休闲方式快要觉得乏味的时候,被一些标新立异的玩家们开创出来,在短时间内将这种新兴旅游方式带来的刺激、惊险传遍大江南北。而承揽极限旅游这档生意的旅行社、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极限旅游之所以形成如此热潮,是由多方面因素形成的。中国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先生指出,人类挑战极限的活动最初是探险旅游,那还是极少数人玩的勇敢游戏。随着人们认识自我的进一步深入和体育活动的多元化发展,人们将其中一些运动项目融入到旅游中来,开发商们于是抓住商机,开发出既能满足个体认识自我、挑战极限的需求又融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极限旅游来。另一方面,现代科技的发达,给了人们进行极限运动的客观条件。极限运动从项目上看,体育攀岩有冰岩和裸岩、天然岩和人工岩,水下活动有潜水、蹼泳等,从国外引进的有蹦极、过山车等,这些都反映出人类对自身承受能力的挑战,而科技的发展,保证了活动设施的安全,使得极限运动得以顺利开展。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是极限旅游真正红火的市场条件。刘教授指出,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是旅游活动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大众旅游时代,尤其是1995年5月1日我国开始实行双休日,到1999年假日黄金周的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旅游的高潮。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和文化品位的提高,旅游者们不再热衷于简单的吃喝玩乐、游山玩水,需要新内容充实,在心理上有了高层次的追求。这种意识上对自我的认识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于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玩的就是心跳

“极限+旅游”的产业运作方式确实给我国旅游业带来了新热点,从最初的勇敢者游戏———长江三峡漂流、武夷山竹筏游、小三峡橡皮艇漂流,到近几年宁夏沙坡头旅游管理处组织的穿越腾格里沙漠、各地航空旅游、沿海潜水游,我国的极限旅游已经发展到了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出神入化的境地。而城市中游乐场开展的富于刺激的活动比如太空船、过山车等,对于异地旅游者来说,也算是极限旅游的一部分。

“众人拾柴火焰高”,众多爱好旅游更爱挑战自我的极限先驱们组成了目前我国极限旅游的庞大军团。在北京休闲体育展示日上,各地的极限旅游俱乐部纷纷打出最富刺激性的招牌,甚至将野营帐篷、卡丁车、滑翔伞搬到了会场,希望招徕更多的参与者。北京山水行野外运动俱乐部声称为登山探险及生态旅游爱好者服务,“不要忘却自然”成为该俱乐部策划登山、穿越、溯溪等极限旅游的口号。

与那些极限旅游的开发商们相比,游客的说法在拂去了商业炒作的气息之后,更多的是感观和内心的冲动与需求。据了解,滑翔伞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下山方便,现在已成为旅游者挑战自我的项目之一,当把握好技术技巧,人们就可以借助滑翔伞像鹰一样在空中盘旋。今年已经53岁的闵童女士可以说是这方面的高手了,回想起她在4年前第一次搭着滑翔伞从山崖上滑翔下来的情景,“感觉像进入了电影,人、空气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闵女士说,“要做别人不敢做的,为平淡的生活寻找刺激、挑战自我。”而一位当了潜水教练多年的先生所说的“生命在于运动,生活在于折腾。”对人们作出近乎不要命的玩法多少有点解释作用。据悉,摩托车手于顺业先生将于6月16日倒骑摩托飞跃长城,这是人们向自身极限发起的又一次挑战。

勿忘市场隐患

极限旅游确实给人们单调的生活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但有关专家呼吁,切莫让这种色彩成为生命短暂的“辉煌”,面对日益普及的极限旅游,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

由于对安全问题的不重视,原本快乐之旅变成悲剧的情况时有发生。据了解,去年我国共发生游乐设施事故11起,造成死亡5人,伤16人,多名游客滞留空中。尤其是去年“五一”前后的一周内,江苏、湖南、广西连续发生了3起“太空船”事故。为此,国家质检总局于今年“六一”节期间专门举行了游乐设施安全咨询活动,并对全国的游乐设施进行普查和整顿工作。而近几年纷纷成立的俱乐部更是没有可靠的安全措施,这几年就经常出现蹦极者视网膜脱落、脑袋落地开花的惨剧。某潜水俱乐部人员就不负责任地说只要没有高血压、中耳炎的人都可以参加潜水。

专家认为,极限旅游的组织者要对危险系数大的活动给予各方面的充分考虑和安排,要对游客进行具体安全指引,要认真检查设备安全;同时旅游者也要对自己的生理、心理承受能力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随性而玩;最重要的是国家要及时出台挑战极限运动和旅游的管理办法,保障游客人身安全。

专家同时指出,商家们在开发极限旅游资源时,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要注意保持当地生态平衡,对于与资源结合不太密切的地区,要进行科学统筹规划。

然而一些极限旅游开发商却极为短视。据了解,海南三亚海湾多,海水能见度高,海底观光资源丰富,目前有20多家潜水公司,每年吸引数十万游客“下潜”。然而三亚的近海生态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潜水游的发展空间有限,一些海域的鱼越来越少,长此以往,三亚的潜水游将无路可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