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软硬兼施”促环保

2001-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陈建强 我有话说

5月10日,天津开发区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这标志着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阶段。

建区16年来,天津开发区把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工业城,不仅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开发区之首,而且环境建设也日新月异。天蓝地绿,水洁风清,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增加了新的魅力。

确立“硬件”优势

天津开发区不为短期利益所动,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着眼,制定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提出引进项目“三不”原则:技术落后的项目不引进、污染严重的项目不引进、能耗物耗高的项目不引进。

这个“硬性规定”虽然会在短期内失去一部分项目投资,但作为政策导向,却为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确立了产业基础。如今,天津开发区已基本形成了以电子、食品、生物制药、机械制造为支柱的产业群。相对而言,这些产业对环境的破坏不大,治理也比较容易。因此可以说是“硬规定卸下了重包袱”。

天津开发区还有一项硬指标:每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要占该区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保投资的力度也越来越大。近年来,他们陆续建成了日处理能力为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为1000吨的电镀废水处理中心等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实现污水处理率100%,集中供热率100%,气化率100%。为了防止烟尘污染,他们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最大储备能力为9万吨的封闭式煤仓,生活区热源厂采用燃气锅炉,成为天津市首批无燃煤区。为了在盐碱化程度很高的土地上进行绿化,他们下大力量进行土壤改良,不惜花费高于其它地区几倍的绿化成本,使昔日的盐碱滩变成了绿洲。目前开发区拥有绿化面积35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1.31%。提高了区域污染防治能力,完善了投资硬环境。

让“软件”硬起来

天津开发区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独立建制的环境保护机构,并赋予其对项目立项和企业开工生产的“一票否决权”。

为了让“软件”硬起来,天津开发区开始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环境管理方式的转变。他们以创建ISO14000国家示范区为契机,把环境管理的行政职能、国家环境保护现行制度和城区环境保护的目标与ISO14000系列标准有机结合,为驻区企业建立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实现环保自律。二是由政府直接管理向社会制衡转变。他们吸引高水平的环保技术咨询、中介和投资公司进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服务;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增加环保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提倡公众参与。三是实现环境建设的生态型转变。开发区在“十五”规划中提出建立生态工业园区的设想,将通过建设生态居住区,引导建立产业食物链,搞好清洁生产和污染预防。为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污水的综合利用,他们从1998年起首先开展了中水回用的可行性研究,并于今年内正式启动中水回用工程。此举不仅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更重要的是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天津市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节水新途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