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世济国育英才

2001-06-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经历85年风风雨雨的上海财经大学,坐落在东海之滨的上海。她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而重铸辉煌;她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卓著的声誉为社会输送了近4万名毕业生,被社会誉为企业家的摇篮、会计师的摇篮、经济师的摇篮。

“九五”期间,上海财经大学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坚定不移地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211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九五”期间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使学校的办学条件、规模、质量和效益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面向新世纪,把上海财经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一流水平的社会主义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学科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子项目共计23个,其中重点学科建设子项目5个,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子项目6个,基础设施建设子项目12个。在已经产生和形成的10项标志性成果中,重点学科建设成果5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成果4项,基础设施建设成果1项。这些成果有的在学科前沿的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有的为解决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作出了贡献。

5个重点学科子项目分别是:现代会计统计及信息系统、财政税收、经济思想史与经济理论、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现代金融管理。各子项目在建树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提高教学水平、承接国家科研项目、建设公共实验室,以及改善教学条件等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并形成了5项标志性成果。

1.现代会计、统计及信息系统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现代会计、统计及信息系统建设项目于1997年5月正式启动。从1997年至2000年4年中,该学科承担了科研项目55项,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27项;产生了一批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家级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10篇,在国际顶尖会计杂志上发表论文1篇;尤其是会计学科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影响。会计学科与财务管理学科融合,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会计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统计学科经财政部批准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管理信息系统不仅衍生了管理科学和电子商务2个方向,而且与工程管理方向联合,大大支撑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整个项目形成了一支由10名博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人队伍。

获得了一项标志性成果。该项目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研究生教学改革为抓手,1997年起开始改革研究生教学,重点革新教学内容,会计研究有重大突破,形成了会计与资本市场研究学派,其鲜明特色是:以资本市场为大背景,以经济学为基础,运用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财务理论,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问题进行经验研究,解决和完善规范证券市场管理过程中的主要问题。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资本市场中与会计信息、会计管理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企业理财相关的重大问题,并构建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会计和公司财务理论体系,从而推动了会计学科的发展,使会计研究的范式逐步与国际接轨。

2.财政税收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财政税收建设项目于1997年9月开始启动。经过4年的建设,建立了以财政税收学为核心应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并举的经济学与公共部门管理学科体系。在保持财政学基本理论、税收理论和国际税收研究国内先进的同时,深入进行了公共支出分析,科技与教育的公共政策的研究以及社会保障理论研究,拓展整个公共部门领域各项公共政策的研究,形成了以4名博士生导师为核心,6名教授、7名副教授为骨干的学术队伍。

标志性成果是《中国财政发展报告》,项目组利用上海财经大学在财政理论研究和数量经济研究的组合优势,在对中国财政经济运行进行历史回顾、现状分析、趋势预测、政策评价等方面实证分析基础上,从新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中国财政发展问题,完成了具有数据资料充实、分析方法科学、讨论问题务实、观点评价有针对性、时间跨度连续的中国财政经济发展综合研究报告。现已完成并出版了1999、2000和2001共3个年度的中国财政发展报告。

3.经济思想史与经济理论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经济思想史与经济理论建设项目主要涉及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等学科。经过“九五”期间的建设,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以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理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专业1998年被批准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2000年获得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完成了一批国家、市、部级科研课题,获得孙冶方经济学奖和一批市、部级科研奖;引进了留学归来和国内的优秀人才,提升了教师队伍;加强了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经济学科,为学校应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科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标志性成果是谈敏教授主编的《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丛书》,该丛书系国家“九五”及上海市“九五”规划重点科研项目,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出版计划项目。由《新中国经济理论史》、《新中国贸易思想史》、《新中国会计思想史》、《新中国统计思想史》、《新中国财政思想史》、《新中国工业思想史》、《新中国农业思想史》(孙林)、《新中国金融思想史》、《新中国经济史学史》等九部专著组成。丛书是目前国内关于新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研究方法最新,研究体系最恢弘的著作。该丛书既反映了新中国半个世纪经济思想的总的历史进程,又对部门经济思想的发展轨迹进行了梳理和评价;该丛书史论结合,客观准确反映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发展的脉络和思想成果,评价了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发展中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观点。丛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填补了我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一段空白。

4.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产业经济与企业管理建设项目于1997年1月开始启动。经过四年的建设,已形成覆盖面广和层次完善的学科体系。各专业课程按“宽领域、厚基础、新内容”的思想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课程更新率高达40%以上,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接轨和对学术前沿的跟踪。形成了拥有24%的博士和7名博士生导师的雄厚师资力量,和一批高质量科研成果。已完成各类科研项目95项,包括6项国家级项目和32项省部级项目。发表了700多篇学术论文,其中有120多篇发表于国内重要学术杂志。共有72项项目获得各类奖项,包括50项国家教委及省部级的奖项。

标志性成果是《上海工业发展报告》。它按年度对上海工业的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对上海工业的发展前景进行预测,使之成为上海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和反映上海工业发展面貌的权威性报告。其首期成果“上海工业发展五十年历程”对上海工业近50年的发展与变革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分析,并同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与城市的工业化进程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指出了上海工业化及现代化建设进程的特殊性及其对全国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影响。此项研究在全国尚未有先例,其成果对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规划发挥重要作用,并对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理论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5.现代金融管理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经过4年努力,金融学与工程学和理学相结合,推动了金融学科的现代化建设,已建成国内金融专业研究方向最齐全的金融学科,衍生了具有特色的保险精算、金融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方向,形成了以金融市场和财务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促进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现代金融学科经批准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并于1998年12月经批准建立了金融学和国民经济学2个博士点。整个项目已形成了一支有9名博士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人队伍,“九五”承接国家级课题10项,在《经济研究》发表论文8篇,收入SITP论文1篇,建成了先进的多功能金融实验室。

标志性成果是上海财经大学金融科学实验室和系列金融发展报告。实验室是一个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能适应现代金融教学和研究及人才培训需要的实验基地。金融发展报告则做到资料翔实,理论分析深刻独到,阐述清晰,预测科学,因而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及理论界高度评价。

公共服务体系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成果

公共服务体系6个子项目分别是: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校园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教学中心、电化教学中心、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教学中心、MBA教育中心。各子项目紧密围绕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以教学科研服务为中心,形成了信息平台、网络平台、教学平台、科研平台等,并产生了4项标志性成果。

1.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财经文献资源信息中心建设项目于1997年9月启动,现已建成100M的馆域网,通过校园与CERNET、INTERNET连通;引进集成管理系统,整个业务流程基本实现自动化;引进了6种国内外大型专题资源库,自建2种特色文献数据库、重点学科导航库。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除了保持原有的经济管理外文图书、会计学科文献资源、世界银行文献资源收藏量多质高的特色外,文献资源建设逐步由印刷版资源向数字化资源方向发展,并自建了特色数据库。其次,在文献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引进了自动化集成管理软件,建立了完善的图书资料目录数据库,构架了图书馆局域网新环境,并利用校园网开拓了总馆与分馆之间的异地借还书服务新领域。在新型载体信息阅览与检索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图书馆W eb主页(数字图书馆网页)、60座的电子阅览室和2台计算机自动导读系统。

2.校园计算机网络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校园网络现已建成总校与3个分校区相对独立又互相连接的校园高速局域网络体系,并通过国家教育科研网(CERNET)和国家公众数据网与国内外互联网相连,成为上海教育科研网的主干节点高校之一。校园网已覆盖全校教学、科研、管理及生活各个环节,尤其是2000年4月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全校所有学生宿舍均安装数据通讯端口的高校之一。全校入网计算机有3000多台,通过拨号上网的用户有400多个。校园网的运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为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推广素质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并为学校“十五”规划中建设数字化教育氛围打下坚实的基础。

3.计算机教学中心子项目完成情况

计算机教学中心经过三年多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不仅计算机数量上有了明显增长,而且伴随有计算机设备更新节奏的加快,计算机的档次也得到了保证。同时,计算机教学中心的所有计算机均实现与校园高速局域网互联,开通了与INTERNET网互连的通道。面向全校学生实行周一至周日全天候开放,基本上适应了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的需要,也满足学生上机的需要,实现了本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四年计算机累计上机时达200小时以上。机房内所有计算机均与INTERNET联网,是学生个人上网的理想场所,不仅缓解了教学用计算机数偏紧的矛盾,而且技术先进的装备为学校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为教学传授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2001年1月上海市教委统计各高校国内、国际网络信息峰值流量及平均流量时,财大信息总流量位居上海第二。

4.电化教学中心子项目完成情况

电化教学中心建设项目于1997年9月启动,新建多媒体电化教室11个,同时能容纳1400个座位;新建语言实验室4个,能容纳208个座位;改造常规教室83个;更新了成套的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系统等,使我校教学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学校提供了理想的教学环境。教师授课运用涵盖计算机、语音、电化视听和互联网技术的综合功能,不仅教学效果大大提高,而且给教学传授方式带来深刻变革。同时,拥有成套的数字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系统后,加上我校高速局域网络系统的建立与国内、国际互联网的连接,为课件制作和远程教育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平台。

5.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教学中心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教育中心子项目于1997年5月正式启动,经过不懈努力和求真务实的探索,已基本构建起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的“两课”教学新体系;开辟了经济新闻、对外汉语、经济社会学3个本科专业和经济伦理、经济哲学2个硕士点;承接了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荣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个,在国内外公开学术期刊发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建成了用于艺术教学的场地和富有我校特色的民乐团、合唱团及一批优秀学生社团,特别是推进了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我校艺术教育荣获“全国艺教先进单位”。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12月12日正式成立了人文学院。

在课程建设方面,首先,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的“两课”体系现已基本成熟,初步形成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中心,以“三贴近”为核心,由点到面,连成一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互补、互动的有财经大学特色的“两课”教学体系,成为人文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其次,构建起与“两课”相适应、相配套的人文与艺术类的选修课程体系。1995年至今,已陆续开设的、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艺术以及科技等在内的各类选修课共计48门。其中,人文社科类29门,艺术类10门,科技类9门。与此同时,每学期均不定期地聘请校内外著名或资深的专家学者举办各类时事与人文艺术方面的学术专题讲座,使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教学明显上了台阶,推进了学生人文艺术素质的整体发展。

6.MBA教育中心子项目完成情况及标志性成果

MBA教育中心子项目经过4年建设,现已建成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的教学园区,形成了包括MBA学历学位生、学位生和授予美国MBA学位的等各种特色的三种MBA教育类型。项目建设过程中,引进了国外优秀教材16种,基本涵盖了MBA教学中的主要课程;扩大了外籍教师的队伍,从而提高了双语教学的比例;吸收了发达国家在MBA教育管理中的新概念和新方法,从而使教育质量得到显著的提升。

通过建设,MBA教育中心每年招生的规模发展到450名左右,在校生达到900名左右。更为主要的成果是,该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充分利用国际教学资源,引进了国外成熟的MBA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工商管理的硕士,并通过消化吸收,建设了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MBA教育体系和课程系列,已成为中国MBA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典范。MBA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外合作培养MBA项目获得了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并且被上海市推荐为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11工程”创建给上海财大带来巨大变化

1.转变办学观念,深化体制机制双改革

“211工程”推动了上海财经大学教育体制和办学观念的转变,促使学校更加牢固地树立了以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走上了“创一流、办特色”,抓住转制机遇,深化内部改革,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之路。

1995年确立了财政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上海财经大学的新体制,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又直接划归教育部。这一管理体制上的历史性变革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既有利于淡化和改变学校单一的隶属关系,也有利于学校扩大服务面,增强办学活力。为尽快适应这一体制转换,上海财大明确了“一个核心,三个转变”的发展新思路。“一个核心”是“创一流、办特色”;“三个转变”:一是发展方向的转变,即摆脱原来作为部属院校在发展方向上的局限性,重新考虑资源渠道、发展定位和竞争策略等重要问题;二是服务重点的转变,即将学校从为行业服务为主,转变为全国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为主;三是办学模式的转变,即从相对单一的办学模式向多学科并重、学科交叉、学科渗透的复合型办学模式转变。

2.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学科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211工程”的核心是重点学科建设。1996年9月,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委员会,并以“211工程”建设办公室作为统筹学科建设工作的机构。学校打破院系界限,按经、管、法、文学科内涵伸延方向的需要,对学科进行分类整合,将财政金融学院、万泰投资学院、证券期货学院和世界经济系的国际金融专业教研室组建为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世界经济系的国际贸易专业教研室组建为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数量经济研究室组建为经济学院;经贸外语系更名为外语系;经济法学系组建为法学院;思想理论教育部和基础部汉语教研室组建为人文学院。恒通工商管理学院和上海财经大学———美国韦伯斯特大学合作MBA培养部我方事务统一归研究部管理。初步形成了学院行政体制与重点学科建设方向基本一致的新格局,为多学科协调发展,发挥综合优势,奠定了组织保证。

经国家教育部组织评估,批准建立了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人文社科类研究基地———会计与财务研究院等2个。经上海市教委和财政部评估,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企业管理等3个学科被确定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产业经济学等4个学科被确定为财政部部属院校重点学科,从而使全校拥有的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达到10个,比1996年增加了8倍,远远超过了“211工程”所提出的在“九五”期间新增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点的目标,同时也为建设4—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3.以财经学科优势为依托,科学研究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

经过“211工程”,上海财经大学确立了以财经学科优势为依托、科学研究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指导思想,增强了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社会实践问题的能力,已经产生和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在全校承接和完成的科研项目中,直接推动学科建设的项目占40%,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项目占41%。直接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的基础项目占19%。重大课题的承接和完成实现了新的突破。1996年以来,学校获准立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7项,分别比1995年年均增长80%和14.87%,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服务社会和经济主战场方面产生的积极成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债规模的控制与管理研究》被全国社科规划办选入成果要报,直接报送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为中央最高层领导提供决策参考;国家科委项目《房地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若干政策研究》,作为建设部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

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著翻番。1996年以来,发表在国家级权威刊特《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上的有57篇,在国家核心期刊的有234篇,占发表论文总数4010篇的58.4%,分别比1995年增长了4.5倍和49.7倍。出版专著420部,增幅6.88倍。出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成果《新中国经济史纲要》,被誉为“在新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发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成果《非对称信息与政策信息披露对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被称为“以全新的经济学视角对货币政策进行了前瞻性的研究”;出版的“211工程”重大项目成果《中国财政各年度发展报告》,被认为“是一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具有开拓性研究和创新性的成果”等。这些成果丰富和深化了重点学科建设的内涵。

4.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211工程”创建较大幅度地提升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的层次,并使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2000年秋,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1698人,比1995年的533人增长了218.5%。在校本科生规模为5153人,增幅8.9%。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比例由1995年的8.87:1变化为2.86:1。

知识创新初显端倪。博士生是学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博士生的创造性如何将决定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从博士论文来看,每年有20%的论文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和马克思主义学术专著资金的资助;10%的博士生参加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全校二分之一的研究生参加了97个国家级或省级的科研项目研究,与1995年相比,增长了2倍;在《经济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2篇,增幅140%;人均发表学术论文4.1篇,增幅24.24%。

5.开拓国际交流领域,努力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211工程”推动了上海财经大学办学国际化的进程,促使学校密切关注国际高教的发展动态,努力提升国际化水平,走上了“教育面向世界”之路。

跟踪研究国际高教动态,坚持教育面向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意味着上海财经大学发展高等教育的背景必须是国际化的,必须善于借鉴和传播国际上最先进的办学方法和措施。为此,学校通过国际教育网络和各种有效渠道,系统追踪国际上最优秀的高等院校的学科动态、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质量管理、评估标准等教育结构和规模的最新演变趋势,坚持大学教育面向世界,积极参加国际同类一流高校的联盟,实现“强强对话”,以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办学理念为核心,改进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达到提高上海财经大学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目的。

开拓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培养学生国际化。上海财经大学实施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目标是,选择西欧、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大学与我校签订长期合作与联合培养协议,旨在以本校为教学基地,在学生完成三年的学习任务之后,将符合条件的学生派往国外合作大学进行交流学习,或在本科结束后将优秀的学生派往国外合作大学攻读研究学位。学校在从1996年开始重点建设了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工商管理硕士教学基地的基础上,又积极发展了4个本科教学专业,合作培养跨国企业管理人才。

重在建设、不断创新,是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首期项目顺利完成的根本保证。经过4年来“211工程”的建设,上海财经大学具备了使学校整体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的基础和条件。在新世纪里,上海财经大学将为建设具有现代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发展框架的一流社会主义大学而奋斗,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展翅腾飞,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