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家族中的张爱玲

2001-06-14 来源:光明日报 姜红 我有话说


张爱玲的作品与她的一生为我们制造了一个又一个“张爱玲梦魇”,她对当今的读者和研究者仍然是一个谜,这谜不仅仅指的是她的创作经历,就连她的身世和生活,知之者也是甚少。要想走近张爱玲、读懂张爱玲,她的家世、经历无疑是一把钥匙。著名的历史学家冯祖贻先生,穷数年之功力,广泛搜集各种有关张爱玲及其家族的资料,著成《张爱玲》一书。此书系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的《百年家族》中的一种。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笔触,把张爱玲放在其豪华的张氏家族中去分析,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揭开有关她的许许多多的、大大小小的谜,有助于读者对张爱玲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张爱玲的家庭是典型的官宦之家,其祖父张佩纶一生颇富传奇色彩,少时熟读经书,二十三岁便中进士,开始就是翰林,凭着一支笔,他参倒了许多的贪官,也得罪了不少的人,被誉为清流健将,名震天下。中法战争时,其以一介书生统兵与洋枪洋炮的法国鬼子对阵,兵败后被朝廷革了职,发配到了边疆。数年后,张佩纶又以一个罪臣之身,得到了当时权倾朝野的洋务派领袖李鸿章的赏识,做了李家的乘龙快婿。

豪门出身的李家大小姐不仅给张家带来了丰厚的嫁奁,而且把独特的相府门风也传了过来。从此,张佩纶不再显迹于官场,只是做做学问,闲时陪着夫人评书、读画、煎茶、赌棋,偶尔给泰山大人做做幕僚。李鸿章对张家的影响是很大的,特别是在教育方面。作为一个洋务派的领袖,李鸿章深知以后中国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机会会越来越多,因而,他要求他的子侄们都要学习外文和洋务。这一精神,同样也带到了张家。

张家的第二代张志沂,把上辈的特权和新近的洋人的豪华兼收并蓄了下来。住洋房、坐汽车、吸鸦片、养姨太太,对子女的管教严而无情,这些都给张爱玲的心里留下了阴影,对她以后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致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能找到她的没落家庭的影子。但张爱玲的母亲却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老一辈人的路子。她顶着红盖头迈进了张家,却穿着洋装离开了张家,作为一个30生活在年代中国的女人,能够主动地打破不幸婚姻的枷锁,争取自身的解放,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说,在创造张爱玲的张家,既流着浓浓的中国传统的血液,也吹着新鲜的来自西洋的风。传统和现代、守旧和改革、旧式与新式,正是在这种矛盾的交织中走出了张爱玲。

张爱玲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大变动的时代,张家日趋衰败,社会动荡不安,习习的西洋风和隆隆的日本侵略者的炮声,打破了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正是在这样“一个低气压的时代,水土特别不相宜的地方”,急于成名的张爱玲以《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一炮走红了上海文坛。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畸形的环境里,动荡不安的社会,衰败没落的家庭,周围是一些苍白、渺小、自私、空虚的人,这些都给她的心理造成沉重的压力,她把这些感觉诉诸笔端。在1943-1945年间,她发表了诸如《茉莉香片》、《心经》、《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许多的文章。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基本集中在此期间。张爱玲不写革命和战争,而是用其泛着色彩的惊艳文字,刻画出丰富的意象,描绘出当时社会中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没落的芸芸众生相,她的作品笼罩着苍凉的气氛。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作品体会到张爱玲独有的从容、散淡的丰韵、与众不同的审美趣味。

解放后,张爱玲努力去适应环境的变化,写下了《十八春》、《小艾》等作品,可是她还是感觉到她无法适应时代,于是她选择了逃避(这也是张家的传统之一,其祖父张佩纶在马江之败后,也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境中选择了逃避),先到香港,后移民于美国,一直到她去世。在美国期间,她主要从事以前作品的整理与改写,晚年投入很大的精力于《红楼梦》的考据与吴语小说《海上花列传》的翻译。

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一直为外人所不解,她先嫁给了当时的大汉奸胡兰成,后又选择了比她大三十几岁且身体不佳的赖雅。她早年的生活还多多少少为外人所知,而其晚年闭门不出,其生活也就少为人知了。古人论文有“知人论世”之谓,所以,《张爱玲》一书从其家族对她的影响的分析中,探讨了有关张爱玲家族及其张爱玲的诸多问题,应该说,它打开了一条读懂张爱玲的新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