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变革 世纪风云际会

2001-06-14 来源:光明日报 宋恩荣 我有话说

由教育史学专家李罗钧、王炳照主编的国家“九五”重点图书八卷本《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为中国教育史学的学科建设与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就这部著作的“近代部分”,谈一点感想。

作者在以“现代化进程”视角审视教育制度建立过程的同时,注意将教育制度的兴革,放置在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下,从社会基本矛盾的视角,从教育的外部关系,加以考察。

在第七卷民国教育史中,作者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教育制度的性质,划分为三民主义与新民主主义两种教育制度。并以此统领20年代末至40年代末教育制度的沿革。其理由为“教育制度是政治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制度的性质只能由政治制度的性质来决定”。而正是这种分类标准,将民国教育史中纷繁复杂的矛盾线索,缕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作者从现代化理论与近代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两个视角,两条线索,两种研究范式,揭示了中国近代化教育制度从传统到现代化演进的风云激荡的历史,为避免目前史学研究特别是专业史研究单一模式的偏颇,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今天而研究昨天,这一史学意识在该书中,是十分明确与强烈的。总主编在全书“总序”中指出,教育制度史研究的立足点应当是,在重新审视中国教育制度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程时,回答教育制度“历史存在”与“现实存在”之间的关联,“探讨现代教育问题的历史根源,贯彻“古为今用,以史为鉴”的史学原则,为当代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必要的历史依据”。

这一史学意识在1840—1949年这110年间的教育制度史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者指出,晚清教育制度变革所带来的变化,不仅影响了中国社会早期现代化的进程,也将影响到对中国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发展历史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对教育的目的、功能等教育基本问题认识的深化。

近代教育制度史的研究,对新中国建国以来,批判与改造传统教育与国民教育,学习与引进苏联教育模式等的历史经验与历史教训,对我们今天继续创建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实践,都提供了可贵的启示。

(宋恩荣: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

李罗钧、王炳照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