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探索管理教育新模式

2001-06-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地处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的麦吉尔大学,创建于1821年,是北美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加拿大规模最大的大学之一。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该校素以严谨的教学和过硬的科研闻名于世,并先后有6名教师获得诺贝尔奖。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是加拿大一流的国际商学院。2000年8月,作为专门从事帮助各个机构建造新的视点、更新管理、创造市场竞争优势的咨询机构——国际创新研究室奠基人的罗斯杰(Gerald Ross)博士出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初夏时节,罗斯杰博士作为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首次来华访问,并在北京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我们注意到,35年前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成立时,您的父亲霍华德·罗斯先生主动辞去麦吉尔大学校长职务,出任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首任院长;35年后,您也成为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院长,这是受父亲的影响,还是您个人的意愿?

罗斯杰:我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人,在加盟麦吉尔大学之前,我的咨询生涯大多在美国度过。选择工商管理教育,既有父亲的影响,也有自己对这一事业的追求。过去20多年,迅速发展的工商业,对管理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有的管理教育基本上还沿用50年代的旧模式,很难适应市场要求。我要用多年从事企业更新咨询的新理念,通过反映工商业面临的重要问题,重新设计全部课程和研究,建立麦吉尔大学的终身管理教育体系。

记者:今年年初,美国《金融时报》推出了全球工商管理学院100强。您怎样看待这一排名?

罗斯杰: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作为加拿大入选的9所管理学院第二名排在百强的第37位。百强排名本身还有一些缺陷,例如毕业生的薪水高,并不意味着质量高,因为美国的平均薪酬要比其他国家高许多。所以,我们不十分看重这一排名,我们看重的是管理教育的质量和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我们也不把工商管理学院百强作为竞争对手,我们真正的竞争对手是像IBM、微软这样的大企业,这些企业之所以充满活力,关键是成果转化工作做得好,研究人员的成果一出来,很快就能转化成产品。这一点很值得我们重视。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将我们培养的学生快速地转化为管理中坚。

记者:中国目前除香港科技大学外,内地还没有一所工商管理学院进入世界百强,您认为中国的管理教育应怎样缩小与世界的差距?

罗斯杰:中国的管理教育发展非常快,10年前中国高校还没有MBA,短短几年间,已有上百所大学开设了MBA课程,几十所大学可以授予学位。这是非常可喜的。当然,中国的管理教育还面临着资金不足和缺乏师资等问题。要缩小与世界的差距,就不能重复人家,要创造新的教育模式,实现跳跃式发展。中国在发展移动通信方面就是跳跃式发展,比一些国家速度快得多。中国的管理教育要借鉴发展移动通信的做法,积极探索建立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很低的成本,创造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记者: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正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的终身需要,而管理教育的终身化更显得刻不容缓。

罗斯杰:是的。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管理终身教育显得越来越紧迫。从传统角度来看,学位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无疑是很重要的。但是,学位只是一次性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知识更新,就要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比如,10年前获得的MBA,到今天肯定已经陈旧了。现在,世界许多地方,特别是北美,企业选用人才早已不看重学位,主要是看一个人知识更新的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管理知识,是许多人在一生各个阶段的职业生涯中都需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要将其发明创造投入生产和推向市场,因而需要诸如风险投资与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专业知识。但他们并不一定需要成为一个管理专家而去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攻读一个MBA。其他如医师、律师,甚至艺术家、运动员等,在他们职业生涯的某些阶段也同样需要相应的管理知识。现在,我们正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力求提供一系列管理教育模块,以满足各类专业人士在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对管理知识的不同需求,以期形成一个旨在推进管理终身教育的“麦吉尔模式”。

记者:在采访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校长时,我几乎都提出一个同样的问题:一校之长主要抓什么?很多校长回答两个字:“抓钱”。这里也想听听您的看法。

罗斯杰:(笑)有人说,大学校长就像住在一个富丽堂皇宫殿里的乞丐一样,表面上富有,其实还要整天到处找钱吃饭。我非常理解这一点。对一个学校来说,搞钱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我们也需要钱。但我要说,我的主要精力是考虑战略发展,不是一般的发展问题,而是与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战略和新的教育模式。学院的日常工作,则交由管理委员会负责运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